】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為什麼不必擔心長期“吃不起豬肉”?
http://www.CRNTT.com   2019-09-03 21:27:14


  近期豬肉價格高位運行,受到各方高度關注。有些地方開始補貼豬肉,如南寧市從9月1日起實施豬肉價格幹預,在主要農貿市場設點限量限價銷售豬肉。

  在南寧,市場定點攤位會以低於前10日市場均價10%以上的價格,銷售精瘦肉、五花肉等,同時,每位消費者每日限購1公斤。這被解讀為當地對豬肉實行了“樓市式調控”。

  這些舉措不乏實用價值,能解眼下之急。實質上,公衆也不必對這輪豬肉漲價太憂心,擔心會長期“吃不起豬肉”。無論是從國內經濟大盤的韌性還是市場機制來看,這都是杞人之憂。

國內以往的“豬周期”一般在2-3年

  生豬生產,符合典型的“蛛網模型”。蛛網理論是由荷蘭的J•廷伯根、美國的Li•舒爾茨和意大利的U•裡奇於1930年分別提出的重要經濟理論。該理論是在分析研究農產品等商品的生產與價格周期性變化基礎上形成的,這些商品大多屬於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具有較長的生產周期。

  按照蛛網模型,每個生產者都按觀察到的價格安排生產,本期產量決定本期價格,本期產品少,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反。價格會在市場上被其他生產者觀察到,價格高,下期就會投入更多生產,產量就多,價格就會低,之後生產又會減少。

  要言之,本期產量決定本期價格,本期價格決定下期產量。市場以此不斷循環。而在具體市場中,不可能達到靜態的絕對均衡,波動也不會越來越大。因為養殖戶是會判斷周期的,有些會逆周期行事。現代社會也有各種機制來減少波動。

  從市場機制看,有期貨、金融市場平抑風險,也有市場研究機構提供數據,規模化的農場很大程度上能依靠科學來避免這種波動。

  從政府機制看,有各種儲備、補貼政策。即便存在種種手段,但最好的、最高效的生產機制仍然是市場機制,依靠市場中的分散決策,來抑制波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