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煙酒和院士,為什麼讓人覺得違和?
http://www.CRNTT.com   2021-02-22 19:56:55


  2011年,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謝劍平入選工程院院士,被稱為“煙草院士”。當時就有人戲言可以有“白酒院士”,一起“煙酒(研究)”。沒想到十年後此事居然部分成真:茅台酒廠官網發布文章,宣傳其總工程師王莉入圍了今年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

  新聞發酵後,有關部門出來澄清說,王莉只是貴州科協推薦的人選,并非正式候選人。現在看來,王莉當選的幾率似乎不大。但這場波瀾還是可以引發一個思考:院士應該是什麼樣的?

  雖然對院士評選的爭議一直存在,有批評認為“該上的沒上”(屠呦呦、饒毅等等),和“不該上的上了”,但要看中科院和工程院公布的評選流程,并沒有明顯不合理之處,和其他國家的機構(比如美國國家科學院)也基本相似。例如,有些評論認為“個人不能申請”,使得不善於處理人際關系的學者無法入圍,但幾乎所有類似機構都有相似規定。

  難道院士制度也如淮南之橘,在中國水土不服?

  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國尚未有健康成熟的學術共同體,“圈子”的影響太大。而另一個原因可能在於對“院士”的定位存在不同認知。

  如果仔細梳理近年來關於院士評選的爭議,或許可以發現一個規律:被認為“該上的沒上”的,大多數是科學院院士;被認為“不該上的上了”的,無論是“煙酒”研究員還是某引擎老總,都是工程院院士候選人。這正說明,工程科學領域更多“跨界”:既是企業家、管理者(或者官員)又是研究者

  從提名人、候選人的角度看,既然符合學術成果、資歷的要求(比如“研究人工智能”),又為何不能提名和當選?但在普羅大衆心中,“院士”的典型形象是專心研究、甚至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老學者,因此很難和“老總”、“名酒”這樣的符號聯系起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