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旅游消費,該拿掉濾鏡了
http://www.CRNTT.com   2021-10-21 21:38:25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這年頭,沒點拍照修圖本事,都不好意思去旅游。”有網友吐槽,自己不遠萬裡到網紅景點拍出的照片,和在網絡上看到的“根本不是一個地方”,很有一種“受騙上當”的感覺。

  有這種感受的游客不少。近日,小紅書就網友關於“濾鏡景點”的吐槽發表聲明并道歉,承認部分用戶存在過度美化筆記的情況,今後將嘗試推出景區評分榜、踩坑榜等產品,便於用戶獲取更多元的信息。旅游景點“濾鏡太厚”,其實是一個頗為普遍的現象。不止在國內社交媒體平台上,國外不少景點也存在網絡圖片“貨不對版”的問題。比如有網友吐槽自駕了36公裡山路到美國冰川國家公園,卻只看到了幾片碎碎冰;到了巴厘島天空之境,發現湖水竟變成了光禿禿的地,這讓不少游客大呼“實屬商業欺詐了”。

  可以說從攝影藝術誕生開始,就存在著實景與圖片之間的巨大差別。只不過人們在看到一些知名景點的攝影作品時,會下意識地感知到其中藝術創作的成分,并且能够通過跟以往照片的對比,建構起一個相對客觀全面的認知,也就不會在身臨其境之後,產生太大的心理落差。然而,伴隨著社交媒體平台的發展,人們分享信息和旅游消費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在各類濾鏡和特效的加持下,一些人們不了解的、非常規意義的景點,比如一條公路、一棵樹、一個店鋪,也能成為“網紅”。據網易數讀統計,全國至少有63個城市擁有“小聖托裡尼”,62個城市擁有“小京都”,61個城市擁有“小鐮倉”,以及59個城市擁有“小奈良”。

  不論是博主、平台還是景點的助推,都讓這種“打卡式”旅游方式火了起來,也讓越來越多深諳平台推薦邏輯的用戶,通過塑造類似“仙境”博取出圈的更大概率,分享流量紅利。另一方面,這種誇大,也可以說是媒介技術演進必然帶來的常見現象,成為人們使用媒介的一種日常習慣。普通人,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也能將平平無奇的照片變成大片,哪怕發條朋友圈,也少不了P圖的過程,在發布信息後更不會標注自己用了哪些濾鏡和特效,在看到好看的圖片後,第一反應是收藏作為自己的拍照指南。

  人們越來越生活在濾鏡的世界裡,以至於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都下意識地忽略了信息加工對真實性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