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避免科研失信 需要主體自律和規則完善
http://www.CRNTT.com   2022-09-20 19:54:24


  日前,科技部會同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共二十二部門對《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進行了修訂,并將修訂後的《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下稱《規則》)正式印發,從而為各部門各地方調查處理科研失信行為提供了統一尺度,形成了更為細化、更具操作性的調查處理規則。

  科研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之一。數據表明:2021年,我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27956.3億元,投入強度持續提升;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但同時,在科研領域的失信情況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在科技部網站上已經通報了21批科研失信案例,涉及1422名責任人。國家為科研創新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提供了一片沃土,但如果不持續加強“田間管理”,就會造成“肥料流失”,也難免長出“雜草”。科研失信就是“雜草”。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較低,僅為30%左右,而發達國家這一指標為60%至70%。這中間,因素固然很多,但科研失信是一個重要因素。

  避免長出“雜草”,首先要壓實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的主體責任。為什麼會出現科研失信現象,關鍵是相關主管部門和科研主體事前審查不够、事中監管不够、事後處理不够。

  上述《規則》明確,有關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社會組織等單位對科研失信行為不得遷就包庇,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幹擾科研失信行為的調查處理。

  包庇、阻撓、幹擾這些用詞,反映出在科研失信上多方面負有責任,甚至形成了一個利益鏈條。這個利益鏈條不切斷,就很難真正避免科研失信現象的發生。當科研經費被視作“唐僧肉”時,責任并不完全在“小妖”身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