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微電影交流 台灣得獎青年歡喜收獲大
http://www.CRNTT.com   2017-09-26 00:46:22


“上海、台北we愛影展”台灣得獎青年,李原僑(左起)、邱奕仁、邱平、陳曉玲。(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9月26日電(記者 倪鴻祥)為兩岸年輕人提供創作舞台的“上海、台北we愛影展”25日下午在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音樂廳登場,這次參賽得獎的台灣青年邱奕仁、李原僑、邱平與陳曉玲(陳蔚爾)接受中評社訪問時,都認同參展最大的收獲,就是兩岸之間人與人的交流,可以透過作品找到文化共性。

  以“我們愛”為主題的“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於今年2月21日開辦,大賽共收到兩岸投稿參賽作品1203部,經過初審、複審,59部作品最終入圍決賽。這次“上海、台北we愛影展” 巡迴展映活動,精選出16部影片,從9月21日起至11月下旬陸續在台灣、上海兩地大學、高中、高職學校舉行,其他得獎影片也可以透過專屬網站上看到。

  邱奕仁導演作品《拾荒》,是他就讀崑山科技大學資訊傳播設計系的畢業作品,這次獲得決賽金獎。李原僑是中正大學傳播系畢業,導演兩部作品《生日快樂》、《稚愛》都獲得優秀獎。邱平是中正大學傳播系畢業,是《稚愛》的製片,和李原僑是同學。陳曉玲在電影圈以陳蔚爾為名發表不少作品,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這次導演《不禮貌運動》獲得優秀獎。

  對於參加影展帶來兩岸青年交流的感想,陳曉玲表示,其實作品本身會說話,當作品出來時,所有影展、比賽,到最後留下最珍貴的就是增進彼此的了解,因為當你可以跳開原來自己成長地方的視野,去看另外一個地方,也就是文化人用作品來溝通,這樣其實很有趣,看了彼此的作品後,有時即使言語不通、甚至是無聲電影,都可從影像呈現讀取到一些文化共性,所以好的作品可以跨越彼此的距離,因為擁有文化共性。

  李原僑認為,台灣的短片會受到重視,是台灣新電影(台灣新浪潮電影,簡稱台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電影改革運動)推了他們一把,因為很多讀電影科系的人,都會關注台灣電影的潮流,會對台灣的電影有一些憧憬,對兩岸影片交流多所幫助。

  邱奕仁表示,學生時期多半沒什麼機會去接觸大陸的青年,透過參展的機會能了解彼此的文化、彼此的製作的方式、最大的收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對於兩岸作品的特色,邱平表示,大陸青年作品陳述比較直白,坦率;台灣青年作品表達比較含蓄,隱諱,例如要表達對爸爸親情的愛,台灣的作品可能會透過眼神傳達,但大陸的作品就直接說“爸爸,我愛你”。

  李原僑表示,他有把59部作品全看過了,感受到的差異是兩岸製作的品質,大陸資源較豐富,如果用分數比擬,台灣3分的話,大陸是9分,台灣差大陸很多,但台灣作品的特色是創作多元、豐富,大陸作品的特色是富有內涵資訊。

  邱奕仁認為,題材方面台灣比較開放多元,大陸題材比較侷限,但影片拍攝品質確實比台灣要好。 

  陳曉玲指出,台灣受到美日兩國的個人主義、精緻文化影響,作品呈現比較有個人風格,也有小確幸的影子,大陸的題材相對而言是格局、情懷都比較大,有展現泱大國的風範,當然這還有評審個人的喜好問題,所以不一定適用兩岸所有的作品,但所有影展最後留下的,一定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