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藍眼睛”們何以迷上漢語激辯
http://www.CRNTT.com   2018-04-26 11:10:25


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辯論隊的同學們走向賽場。
  中評社香港4月26日電/“如果青年人都‘佛系’了,那中國夢如何實現?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辯論賽場上,埃及辯手哈倪·穆罕默德口吐珠璣,將來自華僑大學的對方辯手問得一時語塞。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番話出自一個土生土長的埃及人口中。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近日,“2018華語辯論世界杯”在京舉辦,來自全球五大洲、8個國家、48支隊伍的340名青年朋友們同聚一堂,用漢語打辯論、用行動愛中國。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正走近中國文化,解讀中國密碼。

  結緣中國 著迷文化

  “咳咳”,張妍瑩(內爾明·亞辛)清了清嗓子,擺好架勢,一段婉轉悠揚的黃梅戲唱腔流淌而出:“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周圍的喧囂頓時安靜下來,掌聲隨之響起。

  暢談之間,來自埃及艾因斯姆大學的張妍瑩隨口哼唱了一段中國戲劇,一招一式,韵味十足。“學習漢語之後,我開始培養了唱戲的愛好。在埃及只要一響起戲曲的樂聲,我就感覺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鄉——中國!”

  口齒伶俐的張妍瑩分享了她與漢語“邂逅”的故事。“都說漢語的發音很難。在入學宣講會上,老師說‘謝謝’的音對於埃及人來說很難念,但我就能發得很標準。從教室出來後,我一路都‘謝個不停’,是這個發音激發了我學漢語的好奇心。”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李百合(李·瑪格麗塔)家住俄羅斯邊境赤塔,離內蒙古呼倫貝爾很近。“我們那兒很多人都從小就學習漢語,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它了。”

  愛讀中國歷史書的哈倪則說道:“埃及和中國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許多相似之處。改革開放後中國飛速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遙遙領先。我想了解中國歷史,學習中國高速發展經濟、改善社會民生的秘訣,將先進經驗帶回埃及,服務祖國。”

  “一見傾心。”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社會中國俱樂部聯合主席蔣默堅(德米多夫·葉夫吉尼)學習漢語的理由言簡意賅。他說,對“中國話”和“中國菜”,都是出於一種純粹的愛。

  說罷,蔣默堅拿起了手邊的吉他,撥動琴弦彈唱起來:“怎麼忍心怪你犯了錯,是我給你自由過了火”,一曲《過火》配上他低沉而深情的嗓音,吸引目光無數。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傑尼斯認為中俄關係快速發展,“21世紀是中國發展的世紀”,大家都需要學習漢語。

  改革開放40年來飛速發展的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政策,為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帶來了經濟實惠,為世界青年帶來了發展機遇。

  “我的夢想是成為埃及駐中國大使,為兩國交往貢獻自己的力量。”哈倪真誠地說。

  幾度來華 見聞中國

  雖然已經是第4次來華,張妍瑩依然興奮難抑,她喜歡北京。

  “我打心眼裡佩服中國!”張妍瑩感慨:“埃及的傳統文化在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殖民下喪失了一大部分,而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卻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北京,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氣息。”

  “我很喜歡北京,因為北京既有古代建築、又有現代氣息,中國人很有禮貌,和他們打交道我很開心。”中國給首次來華的傑尼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談及中國,外國朋友總是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傳統文化、美景美食,這次來參賽的外國辯手們也不例外。

  張妍瑩鐘情於四川火鍋,很愛中辣口味的;開羅人孫瑩(優絲拉·埃薩姆)愛擼串,烤魚豆腐每次必點;李百合探索發現了“新大陸”:刀削面和東北菜;莫斯科人謝安山(莫伊謝延科·阿列克謝)則喜歡傳統的宮保雞丁、糖醋裡脊和地三鮮。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拉斐爾為中國的清真餐廳點贊,“我本人是穆斯林。在莫斯科,清真的餐廳比較少。而在中國,幾乎每個街道都可以看到這樣的餐廳,每個大學也都有清真食堂,這讓我非常開心。”

  曾在海南留學過一年的蔣默堅說:“中國菜的味道,是我留學記憶裡青春的味道。”

  “您好,麻煩送到門口,我稍後去取。”聊天時,哈倪接到快遞的電話,“京東迷”在離開中國前正“瘋狂”網購。而孫瑩則更愛淘寶,“好希望馬雲能把淘寶開到埃及來。”孫瑩的臉上寫滿了期盼。

  除了歷史、建築、美食等傳統文化,中國科技發展、環境保護和城市治理等也越來越多地吸引了世界各地青年人的眼球。

  孫瑩去年才來過北京,今年就發現了喜人變化:“北京的空氣質量變好了,霾少了!”

  “街頭的共享單車數量多了,但排放得更整齊了,舊城區的改造也讓胡同裡街頭巷尾的老北京味兒更濃了。”張妍瑩開心地說。

  華語辯論 收獲成長

  “一開始拿到‘佛系’的辯題時,我們都懵了,還以為是和佛教有關。”孫瑩坦言,這些漢語中的新詞、熱詞在國外很難接觸到。只有真真切切地來中國、融入中國的社會生活才能理解和感悟。

  “備賽過程中,我們3名埃及隊友查閱了大量資料,對‘佛系’‘新零售’‘大國工匠’‘焦慮營銷’等概念都有了深入的認識。”同為隊友的曹西子感到欣慰,這次辯論賽更新了外國朋友對中國的認知,他們也了解到中國最近的社會熱點和發展變化。

  回首賽期,張妍瑩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參加辯論賽的時候,能夠“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希望以後自己不論在面對什麼樣的場面時都能寵辱不驚。

  相對於有中國學生加盟的埃及隊,5名俄羅斯辯手在備賽、參賽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俄羅斯有一句諺語:如果不跳進水裡,你永遠學不會游泳”。謝安山靦腆地笑了笑,“這次參加華辯賽就是我們‘跳進水裡’的嘗試”。

  謝安山在嘗試中得到了收獲。“我發現用漢語辯論是提高漢語水平非常好的辦法,我想把這個形式帶回俄羅斯去,讓同學們更好地學習、掌握漢語。”

  李百合也很有心得:“我的漢語學習這兩年遇到了瓶頸,不知道如何突破,這次辯論賽讓我認識到了不足,也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

  漢語的種子在生根,“華辯”的樹木也在成長。從最開始的北京地區8校邀請賽,到如今超過500個學校參賽、五大洲學子共聚北京見證盛況,華語辯論世界杯僅用了6年的時間。

  華辯的迅速發展、外國學生慕名來華參賽,正是中國不斷開放、與世界越來越深刻連結的一個注腳。“一帶一路”倡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無疑再一次拉近了這個藍色星球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把不同國家與地區人民的心連在了一起。

  比賽結束,張妍瑩急匆匆地趕去參加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的面試。“我希望能來中國繼續深造。”張妍瑩的眼裡充滿了希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