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出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5 14:21:52  


經濟下滑,民眾上街。
  中評社訊╱題:台灣經濟的困局與出路 作者:桑百川(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導、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李玉梅(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生

  作者指出,近年來,台灣經濟增長率放緩,國際競爭力下降,産業空心化,經濟邊緣化,失業率上升,結構轉型困難,經濟陷入困局,與台灣當局限制大陸對台投資、出口,被動地對中國大陸單向開放政策,不能有效利用大陸投資、人才、技術等資源推動其經濟結構升級,關係甚密。台灣走出經濟困局的根本出路在於對大陸實行“雙向開放”政策。

  台灣經濟現狀與困局

  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由盛而衰,甚至在2001年經濟增長率首次出現負增長。此後,投資與消費雙雙表現不振,失業率攀升,經濟競爭力下降,陷入經濟困局。

  經濟增長减緩,國際競爭力下降。

  由於當前台灣嚴重的政治紛爭,與2000年以前相比,台灣經濟明顯减緩。從年均增長率來看,根據台灣行政院統計處公佈的數據,1991年至2000年,台灣經濟平均增長率爲6.8%,其中在1996年達到最高點9.8%,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時降到最低點4.5%;而2001年至2006年間,台灣經濟年均增長率只有3.7%, 低於世界4.1%的平均水準。從GDP成長率來看,實際GDP成長率由2000年的5.77%,降爲2007年的4.1%。據IMF預測,2008年台灣實際GDP成長率將由2007年的4.1%降至3.8%。

  從國際競爭力來看,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佈的2007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競爭力從第17位退至第18位,2005年台灣的排名還在第11位,兩年之內下降了7位。如今,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的地位也發生重要變化,從“四小龍”之首變爲“四小龍”之尾,也低於亞洲“開發中經濟體”的平均增長率。各種指標都表明台灣經濟下滑趨勢明顯,而且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地位也大幅滑落。

  産業空心化

  20世紀60至70年代,台灣經濟曾有一個高度發展的時期,作爲主導産業的製造業處於快速上升期,製造業占島內GDP比重從1960年的19.1%迅速上升到1986年的39.4% , 帶動台灣經濟走上年均經濟增長率7%以上的工業化加速時代 。80年代以後,由於島內生産成本大幅上升,投資環境不佳,台灣企業對外投資開始大量增加,台灣傳統産業迅速向大陸和東南亞等地轉移,台灣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製造業占台灣GDP比重到2006年降至22.9%;製造業比重下降幅度之快,大大超過一般發達國家和地區所經過的歷程。隨後,以電子信息産業爲主導的IT産業成爲台灣的支柱産業,但也繼傳統産業之後不斷外移,而且呈加速之勢。目前,台灣對外投資的金額累計已高達GDP的4成(韓國只有6%),不僅高於世界平均水準24%,也超過工業國家的30%,與歐盟國家相當。而且,台灣對外投資80%以上集中在中國大陸。由於台灣政府的各種管制政策限制造成台商不願將利潤匯回台灣,其對外投資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减少。産業的外移已導致了台灣島內出口不振、投資疲軟、消費信心不足。台灣“主計處”公佈:2006年台灣民間投資大幅萎縮,比2000年衰退23.8%。由於在相關産業外移後,後期新興産業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發育、壯大,以替補移走的産業;新的投資機會缺乏,製造業投資持續不振,吸納就業能力衰退,導致失業率不斷攀升,經濟出現停滯不前的局面,台灣出現“産業空洞化”的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

  經濟邊緣化

  與台灣“産業空洞化”的現實相比,台灣經濟更大的困境來自潜在的“經濟邊緣化”的威脅。在當今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浪潮中,台灣由於政治障礙而無法加入相關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或組織,從而游離於區域化合作浪潮之外。

  在目前全球加入WTO的成員中,大多數成員加入了各種區域經濟合作機構或組織。特別是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均加入了不同的經濟合作機制或正在建立雙邊或多邊經濟合作機制,惟獨台灣除外。台灣雖與巴拿馬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但其經濟意義不大,完全是一種政治考慮。

  由於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特點是相互開放市場、减免關稅、提供優惠、提供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而尚未加入區域合作機制的台灣則無法享受到優惠,不利於其擴大出口,無法實現更大範圍的經濟合作;其對台灣經濟産生的貿易、投資等方面的排擠或轉移效應,不容忽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