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大天文台舊址不日將動工大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2 20:01:29  


  中大有座“廣東第一”、“中國第二”的天文台。該天文台當年由廣東留法天文學博士張雲教授提議修建並親任台長,是僅次於當時上海徐家匯天文台(1872年建立)的中國天文台,這裡還培養了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鄒儀新。“荒涼破落的近代廣東首座天文台——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空置多時至今卻仍未得到修繕,希望這座近代文物樓能盡快得到修葺!”昨天,有讀者在網上掛出這則“廣東求助SOS”引起記者關注。

  記者調查後獲悉,原來,早在4年前這座廣東省級文物建築已經引起關注,有關部門一直在做維修協調跟進,最近通過招標確定了工程維修方,修繕方案並獲省文物主管部門批准,不日即將動工。

  記者昨天在越秀中路的小巷深處找到這座位於小土坡上,被瘦長老棕櫚樹和大樹包圍的古老近代建築。只見天文台舊樓周邊地面滿是苔蘚,墻上窗台盡是蜘蛛網。

  如果不是一塊鑲嵌在墻體上的“天文台”“廣東省人民政府立”字樣的幾個字,相信路人不會知道這座大樓曾經的輝煌。

  附近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之前有一家單位在這裡辦公,因為房屋漏水,他們已搬離很長一段時間了。就在進入這幢大樓的石樓梯出口,還掛著“廣東科技報”的牌子。

  緊鎖大門的天文台建築,依山而建,海拔30米高。高3層,紅磚墻,外墻塗著黃色塗料。磚、混凝土結構建築。主體建築有一層地下室,地面上有兩層。主體樓道直通進口的石階,門前建有一對仿愛奧尼式柱支撐的門廊,連接主樓的副樓是平面八角形的建築,據說就是當年的天文觀測工作室。

  從外面往裡觀望,儘管外墻剝落,樓層水泥破落露出鋼筋,但從二樓窗台看去,依然能一窺昔日精巧別致的造型。

  曾經參與過廣州 經緯度首次確定

  “提起天文台人們都會想起位於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實際上1929年在廣州越秀中路的中山大學校園裡建成的中山大學天文台,比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整整早了5年。”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倪俊明告訴記者。

  根據《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越秀區卷)》記載,“1935年中山大學石牌新校落成的第二年,校內又新建一座天文台(今日華南農業大學校園內),1937年落成使用,新址面積是舊址的4倍。儀器都是國外引進,包括15生(厘米)赤道儀、6生的子午儀、20生的反射望遠鏡、15生的折光鏡、恒星時鐘、太陽時鐘、自動雨量計、水銀氣壓計等等。”

  當年的中大天文台除了正常的教學,還走出校門,服務社會,包括廣州經緯度的首次確定、航空學校天文學教學。1933年的萬國經緯測量,1936年到蘇聯、日本進行日全食觀測,派出的都是中山大學的學者和技術員。(黃丹彤)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