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論泰國客家華人的歷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09 09:59:40  


   何謂客家?據1980年修訂的《辭源》釋:“漢末建安至西晉永嘉間,中原戰亂頻繁,居民南遷,北宋初又大批南移,定居於粵、湘、贛、閩等省交界地區,尤以粵最多,本地居民稱之為客家。”

  客家語系出中原黃河流域的一支漢人,經南遷後,其分佈地區極廣,據統計其定居點有:廣東、江西、福建、四川、廣西、臺灣等九省,其中純講客語的縣34個,非純講客語的縣200個。

  客家的人口,到底有多少?研究客家的人各有其說:“何種英《中國方言概論》,謂客家人約七百余萬……民國19年秋客屬旅省各團體致建設廳長公函,……若合廣西及南方各省計之,總數當在4000萬以云云:西人方面亦是人各一說……韓廷敦《種族的品性》謂:“客家人口,總數在1000萬以上,肯比爾氏根據布龍荷魯(BROMHALL)中華帝國(THE CHINA EMPIRE),謂能操客語的人口,已達1500萬。……依西人烏德黑德(H.G.W.WO.—DDHEAD)等1922年書(THE CHINAYEA RBOOK1921—2)……第三章所載臺灣客家數目,加上近年臺灣客人增加的數目,益以丘守愚《20世紀之南洋》所載華僑人口之客家僑民,用分類分級核算的辦法,估計客家人口約為2520余萬人。”

  因戰亂,改朝換代,客家人自四世紀初東晉“五胡亂華”開始不斷向南遷徒,甚至梯山航海移居海外,在遷移中,艱苦奮鬥,勤勞儉樸,勇於開拓,白手創業,形成“客家精神”。

  據新加坡《客總會訊》1986年第一期統計:旅海外客家籍人總數約500萬人。1996年12月編纂的《廣東省志•華僑志》粗略統計:廣東省旅居海外客家華人、華僑總人數約300萬。據1987年統計,梅州市:一市六縣華僑華人160萬,占全市總人口40%,惠陽地區華僑、華人中,半數是香港新界和祖籍寶安、東莞的客家人。1955年資料統計;泰國的客家華僑、華人約37萬。客家人旅居海外的國家和地區極廣,有句諺語:海水流到處有華人,有華人處有客人。據廣東梅州客家聯誼會於1994年在“世界客屬第十二次懇親大會”公佈的較為準確的數據:客家人分佈國內(大陸)14個省(市、區)以上,共230多個縣市,總人口共5512.8萬人;海外五大洲81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共454.629萬人;臺灣省460萬人,香港125萬人,澳門約10萬人。全世界客家總人口為6562萬人。

  (一)歷史沿革

  客家人旅居海外的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唐禧宗乾符六年(879),黃巢起義軍占廣州,社會動亂,廣東人逃避海外,據1940年版《華僑名人故事錄》記載;南宋未,梅縣鬆口人卓謀等隨宋軍到崖山,1279年兵敗宋亡,卓謀與十多位倖存者乘木筏漂流到東南亞(印尼加里曼丹)定居,為有史可查的梅縣旅海外華僑。明嘉靖37年(1558),大埔人肖晚,程鄉(梅縣)人林朝曦與饒平人張璉為首的武裝力量發展到10萬人,後為戚繼光所敗,不少人逃入印尼。

  海上武裝集團反抗明朝的林道乾(惠來人),反抗失敗,于明萬曆元年(1573年)率部數千人逃到柬埔寨,後到暹羅南部北大年定居。

  民國新修《大埔縣誌》記載;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鄭成功舉義旗抗清,鎮將江龍,偏將羅宏(均大埔人)等率領義軍幾千人,隨鄭成功到臺灣,以後不少人輾轉到南洋各地。

  海上武裝首領林風(饒平人),于明萬曆二年冬率領戰船62般,步卒,水軍各2000人,婦女、工匠近2000人,從澎湖列島往菲律賓,遭西班牙殖民主義者阻擊,林風余部至萬曆五年潰散,不少部屬流散到東南亞各國定居。張璉、林道乾、林風流散到東南亞的部屬,半數以上是廣東人。他們早就同東南亞各國進行“走私”貿易,“借交趾、占城、婆、暹羅以為逋藪”。

  客家人大量移居海外是清康熙朝延解除海禁後,清康熙61年(1722年)開始中暹大米貿易及1840年鴉睛戰爭後,被迫於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經》,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口岸通商,清政府由海禁政策變為對外開放,承認“契約勞工”,准許洋人在通商口岸設“洋行”亦稱“賣人行”,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大量掠奪華工,運往東南亞各國及南北美洲等地,進行“契約華工”(即豬仔)貿易,乃至1860年汕頭開埠,客家人出洋與日俱增。

  泰國(THAILAND),古稱暹羅(SIAN),1939年更名泰國。總面積5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000萬,華僑、華人、華裔約500萬。客家人誰最早抵達泰國?據《客家》雜誌載:“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閩西汀州客家商人謝文彬,因販鹽下海,遇大風漂至暹羅,後就在暹羅定居,改名美亞,出任該國嶽坤(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學士” 這大概就是最早到達東南亞的客人。”據1989年修訂《豐順縣誌》載:《湯坑區陳氏族譜》:“石湖鄉肇吉公房派下十二世陳宏謀在暹羅萬磅設壽元堂藥行。”“考宏謀兄宏昭生於清雍正丁未年(1727年),據此推算陳宏謀出洋當在1750年前後。”這是豐邑客家人旅暹最早的文字記載。

  徐南通(豐順人),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在汕頭乘紅頭船出洋,經數月飄流,遇險倖存,在安南(越南)登岸,,後徒步抵暹羅,寄居于曼谷萬帽街。客家旅暹聞名的伍氏家族,其旅暹始祖伍淼源(生卒年月不詳,梅縣人),據稱伍氏於汕頭開埠後,他與澄海人許必濟等在航行南洋線的紅頭船上工作多年,後定居暹羅曼谷,其子伍佐南,清光緒五年(1879年)生於暹羅。豐順籍被譽稱為“廊主詹”旅暹華人詹采卿,清光緒四年(1878年)生於暹羅,其上祖旅暹當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暹羅南部宋卡府重鎮合艾開埠功臣謝柩泗(梅縣人),於清光緒21年(1906年旅暹)。國父孫中山隨從侍衛功臣張鑒初(豐順人),清光緒三十年(1907年)旅暹,以上均為有史可稽的旅暹客家華僑、華人。

  (二)出洋原因

  早期客家人出洋的原因:改朝換代、政治迫害、戰亂天災,民不聊生、耕地奇缺、 生活貧困;賣身契約、豬仔勞工、出洋貿易、自由移民、投親靠友、繼承產業等因素,而飄洋過海,移居海外。

  第一,改朝換代、政治迫害。逃命求生,飄洋過海。

  據記載:清咸豐七年(1857年),太平軍攻陷大埔,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再陷大埔,1865年12月24日,太平軍偕王譚體元率失敗余部6萬多人,由嘉應州入豐順北境的北溪凹一帶,與清軍左宗棠部隊激戰,偕王譚體元戰死,駙馬鐘英、幼沛王譚標、東平王何明亮等被俘,太平軍余部全軍覆滅。清延實行血腥大屠殺,搗毀洪秀全在梅縣的祖屋祖墳,株連斬殺洪氏族人及親朋友戚友,倖存者多被迫逃亡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其中馬來亞華僑先驅葉亞來(1837年至1885年),就是逃避清軍剿殺而被迫逃至馬來亞謀生的。

  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黨政府在南方各省實行清剿,其口號為“能錯殺一千,也不能放過一個共產黨”。據載:豐順隍人文水賴,於民國十二年(1927年),因參加農民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通輯而逃到暹羅謀生。據載:黃日三“1931,‘九•一八’”事變後,參加十九路軍,投入上海閘北、吳淞抗擊日軍戰鬥,1934年十九路軍與紅軍合作,由於蔣介石的追捕,黃日三在國內不能立足而南逃印”。

  第二,耕地奇缺,暴斂橫征。天災貧困,民不聊生。

  客家人“由於地處山區,土地貧瘠,山高水冷,物產不足,交通不便,加之歷代戰亂,災荒,許多鄉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出洋謀生。”

  據1987年統計,梅州地區一市六縣,總面積1.62萬平方公里,山地點77.5%,耕地占9.1%,總人口411.8萬人。豐順縣據1987年統計:總面積為2691平方公里,山多田少,謂“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面積29.12萬畝,總人口551518人,人均耕地面積0.53畝。

  據《豐順縣誌》載:“豐良鎮莘坡人吳信南,其父吳世齊,叔父吳世爐,早年逃債南洋,死在外國。其本人全家十一口,只五分地,租耕十多畝,一年交租十四擔,入不敷出,又還不起債,只好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立契約賣身出洋,時年41歲。他到馬來亞霹靂橡膠園當苦力,從早到晚,所得無幾,整整六年,只寄二元回家。過度的勞累,使他染上肺病,後被解雇,在貧病交加中死亡。”

  土地奇缺,難於養活村民,據印尼《勿裏洞契約華工訪問錄》載:豐順人“羅朝陽湯南區湯坑圍村人。一家十一人口,佃耕地十畝,年成好時,交租後一年只有四個月口糧,靠借債做工度日,20歲時(1918年),帽揭陽新寮鄉一位姓黃的“客頭”帶往香港,與荷蘭人開的一家公司簽訂契約,到印尼勿裏洞瑪紇當礦工。”

  梅州地區,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天災頻繁,饑荒鼠疫禍害,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據《豐順縣誌》載:19世紀末至20世紀近百年間,這一地區較大的水災、地震、鼠疫、颱風、旱災饑荒20多次。最嚴重一次,是1943年(癸未年)5月大旱數月,無法耕種失收,大饑荒,屍橫遍野,眾多區人逃荒江西87戶,248人,在江西賣掉兒女九人,餓死二人,失蹤二人。

  第三,賣身契約,豬仔勞工。血淚歷史,苦難無窮。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五口岸通商,准許洋人在能袖口岸設“洋行”,殖民主義者為掠奪東南亞各國的資源,開發美國加州的金礦,建築太平洋鐵路,開發秘魯的鳥糞及古巴的甘蔗種植,大量掠奪華工,進行“豬仔”貿易。其手段極其狡詐和毒辣,大肆拐騙和擄掠華工,其情境極為悲慘。

  據《古巴華工口供冊》載:“徐立生供:豐順湯坑徐屋人,本業田工,時年24歲,被人哄說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赴夏灣拿。又《古巴華工呈詞節錄》載:豐順縣人鐘春、鐘日均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赴古巴夏灣拿的“契約華工”。

  據《豐順縣誌》記載:“鄧屋鄉第十五世陳聲蕩旅居高棉後逝世。陳瓊章湯坑蓮塘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賣(豬仔)到印紀棉蘭市日裏煙園當苦工。因身材高大,被荷蘭殖民主義者看中,委任為管工大隊長,管轄數千工人,勢力頗大積資不少。他經常往反汕頭,引帶(豬仔)。於宣統年間回鄉,接引了東裏陳潘魚,大羅黃超華到印尼。”

  據粗略統計,自18世紀至19世紀百余年間契約華工總數達三百萬人,近百萬人被折磨致死,30萬人致殘,這是一部血的“豬仔”契約華工史。

  第四,投親靠友,自由移民。繼承產業,創基湄濱。

  據史料記載,自12世紀中葉起,中暹兩國已有貿易往來,當時主要是江浙閩人進行絲綢及瓷器貿易,繼之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開始的中暹大米貿易,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其貿易盛況空前,從事貿易人員有不少滯留定居下來。

  雅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五口岸通商,西方殖民主義者,為開闢南洋蠻荒,掠奪資源,需大量的勞工,出洋人數陸續增多,已有先輩在洋,投親靠友,仰仗同鄉相幫,自由移民,謀求事業發展,發淘金夢,或繼承產業者為數不少,據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對粵東、閩南人民出的原因調查:投親靠友占19.54%,求事業發展的占2.87%。

  據《豐順縣誌》記載:“新中國成立後,豐順人出洋人數不多,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的,1953年僅24人,1955年62人,1958年75人,“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審批直至1978年後,才放寬審批出國條件。而很多國家和地區採取限額移民入境的政策。從1979年至1987年,全縣出境共1850人(含包旅遊探親人數),大都是為了與家人團聚或承產業而出國。

  (三)從事職業

  客家人梯山航海,萬水千山,出洋謀生,其起程時,唯一的“行李”是:只手提“市籃”、腰圍“涼帕”,抵達僑居地後,艱苦奮鬥,克勤克儉,刻苦耐勞,勇於開拓,白手創業,充分體現客家人的創業精神。

  旅暹客家人從事的職業,多數首先從做“碌將”或種植農作物開始,積蓄小資本後,繼之經營小商販、小生意、小手工業,再至從事工商企業,逐步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既有成功,也有失敗。迄今客家人在泰國從事的工商業,尤以皮革、紡織、金融、鋁制器皿、油業、木材、樹膠、五金製品、鋼鐵、房地產、建築、種植等工商企業,均有不少企業成為泰華工商企業的翹楚,或執人牛耳,或獨佔鰲頭。

  泰國20世紀中葉以前以農業立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工業品大多籍進口,乃於1961年至1966年,泰國實行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除大力發展農業外,加速工業發展,工業始步入發展的軌道。到1967年至1971年,泰國實行第二期經濟建設計劃,政府大力扶助民營工業發展,工業飛速進入高科技的大規模的發展階段。

  當前客家人在泰國著名的工商企業有:如梅縣籍伍氏家族伍班超經營的泰華農民銀行,成為泰國第二大銀行,擁有國內分行260家;國外分行有:倫敦、漢堡和紐約三家,對泰國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業還有豐順縣籍丘細見經營丘細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是泰國數十家金融證券公司能經受得起20世紀90年代末金融危機衝擊屈指可數的金融企業之一,現每年還有數億銖的盈利。

  皮革業:泰國的皮革業,可以說客家人一枝獨秀,特別是豐順籍的客家人,目前,泰國的皮業基地北欖府30公里和34公里兩處占地8百多萊,135家現代化皮革工業,絕大部分是客家籍人經營。

  紡織業:尤以豐順籍及興寧籍人經營為最,粗略統計大、小共400百多家,占泰國紡織企業絕大部分。

  豐順縣籍丁家駿(已故)創辦經營的泰油貿易有限公司,其企業供應泰國石油機構轄下1000多個油站,年經營油量達4萬多噸,屬下員工近三萬人,執泰國油業之牛耳。

  豐順籍徐氏家族,徐思華(已故)創辦徐進華鋁制廠,其工廠生產鋁制器皿“鱷魚標”款式新穎、堅固耐用,暢銷國內外,享譽東南亞。還先後 辦:徐進華鋁片廠、紮平板鋁廠、泰亞洲鋼鐵廠進入重工業行列。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商業會計學系1976年進行調查,根據營業額及利潤,編制了泰國100家最大工廠名錄,豐順人創辦或擔任董事長的工廠獲得排名者有四家:東方糖廠有限公司、滑耶輪胎(泰國)有限公司、泰旭玻璃廠有限公司、泰建紡織染廠有限公司。

  國際工商研究有限公司1981—1982年編印的泰國大企業英文名錄,屬豐順人創辦或擔任董事長的公司共有20家。足於說明客家人在泰華工商企業中所占的地位。豐順客家華人特別是皮革、紡織、油業等工商企業尤為著稱。

  (四)佼佼客人  

  伍氏家族:伍淼源(生卒年月不詳)梅縣人。幼年家貧,汕頭開埠(1860)後,他與澄海人許必濟等在航行南洋線的紅頭船上工作多年,後移居暹羅曼谷,初當酒店“碌將”,略有點積蓄,創廣源隆商行經營木材致富,榮獲暹王御賜“藍三”(LAMSAM)姓,成為泰國藍三家族始祖。

  伍氏熱心公益,1904年,他與劉繼賓、高暉石等倡辦曼谷天華醫院,曾任該醫院董事多屆,他出資倡辦伍氏宏育小學,購地創建客屬山莊華人公墓,使終有所安。在祖籍地梅縣出資修鬆口學堂。

  伍佐南,淼源子(1879至1939),出生暹羅。早年助父經營廣源隆商行。繼承父業後,不斷擴展商務,如輾米、鋸木、輪船、保險和長途汽車等業,並經商國際出口貿易,分公司或代理處遍及上海、廣州、汕頭、梅縣、香港、吧城、星洲、印度、古巴、南非和倫敦等地。他創辦的藍三森林公司,是當時華僑經營唯一公司。

  廿世紀初,孫中山先生赴暹從事革命活動,伍佐南曾前往會晤,並募集資支持辛亥革命。其熱心公益事業,倡辦天華醫院西醫部、進德華文學校、擴建客屬義山莊及神廟等。在祖籍地梅縣多次捐款修繕鬆口高等學堂、倡辦滬上中華職業學校、溪南公學和宏育小學等,1903年購大批泰國米運回鄉賑災。伍氏歷任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天華醫院董事長、泰國客屬總會主席、泰國紅十字會董事長等職。1939年10月在私邸遇刺身亡。

  伍東白(1901年至1951年10月3日),令先翁伍淼源。幼年就讀溪南宏育學校,後進廣州嶺南大學,繼赴法國巴黎攻讀法文,再轉赴德國(DRESDEN BRAUNS CHWEIG)大學攻讀化學,學成返泰,創“伍東白洋行”,註冊“伍東白有限公司”,經營出入口貨,並投資上海“裕昌有限公司”,兼營米、木、樹膠等土產出口,再創“東升米業公司”、“東南木業公司”、“東暹樹膠公司”,成為泰國有數之巨商。

  抗戰勝利,為利僑匯,伍東白設民信匯兌部,在香港、汕頭、鬆口設分公司,此後集資創辦“厚生實業有限公司”、“厚華制冰廠有限公司”和“先靈有限公司”均任董事長,為吸取外國經驗,擴展商務,先後赴香港、上海、廣州以及美、法、德、瑞士、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國和地區考察,返泰後,營業迅速擴展至內地合艾、清邁、呵叻等府設“伍東白公司”,商務發展神速。

  伍東白除潛心商務外,還致力於社會公益及國家事務活動,歷任泰國客屬總會主席前後計十五年,而榮任永遠名譽理事長,進德學校、客屬公立醫院等董事長、中華總商會常務執行秘書、中華中學、華商中學、暹羅紅十字醫院、天華醫院、華僑醫院等董事。伍氏對泰華僑社公益事業貢獻良多;對發展泰國經濟作出貢獻;對泰國社會福利事業鼎力贊助,功績卓著,榮獲泰九世皇蒲密蓬•阿倫耶勒陛下御賜四等白象勳章及三等皇冠勳章。

  伍東白1951年10月3日,下午準備假客總佐南堂為歡迎唯生唯和男女籃球隊由星返泰等活動,伍氏不幸於是日下午二時四十分,因急性心臟病溘逝于“伍東白有限公司”,享壽六十歲,伍氏與世長辭乃國家及泰華社會一大損失。

  徐細養字仁傑號炎輝(1851年至1932年),豐順縣人。家境清貧,十六歲乘木舟南渡,經兩月餘的漂流,才抵暹羅。初為“碌將”,經過奮鬥,後於曼谷三聘街創“徐榮豐”號代理德國出產縫衣車,當時被譽稱為“榮豐車”,後再創辦銀信局,代理收匯僑批而成巨賈。
徐氏身居異域,殷懷故鄉,曾先後匯鉅款回家鄉置良田,建榮豐屋。其熱心公益,光緒卅二年(1906年),在梓資助創辦東海學堂,1925年資助豐順一中建“暹僑堂”,1931年捐資建湯坑中學“炎輝禮堂”,曾兩次獲暹政府頒發獎章。

  詹采卿(1878年至1963年),祖籍豐順縣湯坑。1878年出生于暹羅,幼年回鄉讀私塾,十八歲返暹,初于“成順利”當“碌將”,後在泰北規模最大的森林木行任司理,繼之獲得姑母之關係(其姑母乃暹羅五世皇的內務部長披耶亞林之夫人),獲得暹政府准許專利承辦全泰北各府酒廊專利權,分支酒店遍佈網帕、清萊、清邁、喃邦各府,被譽稱為“廊主詹”之綽號。繼之擴展商務至創辦火礱多處,專營粟米,事業鼎盛。歷任清邁、喃邦、喃奔、清萊四府火礱工會主席。

  詹氏熱心公益,在暹羅捐資倡辦華文學校和網帕華人義山;在祖籍地豐順縣1925年捐資擴建豐順一中“暹僑堂”校舍,1931年捐資建湯坑中學新校舍,對湯坑紅十字會、金湯小學均認贈年捐。1922年榮獲暹羅皇御賜“坤鑾”爵銜,同年又獲賜白象勳章,暹羅皇遊喃邦府時,獲賜同車出遊殊榮。1950年獲賜“曼谷泰”勳章。

  謝樞泗(1886年至1972年),梅縣人,十九歲旅暹,初在曼谷當“碌將”,廿四歲往泰南,在碧差武裏府鐵路局任職,繼被委任為一地段的工程總經理和巡檢官,續承包辦幾個地段的工程,在積蓄資本後,1951年在合艾購得大片地皮,興建商店、市場和火車站,再擴展開錫礦和橡膠種植園,建設三條以謝樞泗命名街道(即今憲法路),還開闢修建街道和公路幹線卅四條,橫街廿四條,為開闢泰南重鎮合艾埠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謝氏本著“窮則自潔其身,富則兼善天下”的宗旨,熱心公益慈善事業,大力創辦醫院、學校、慈善救濟院、公墓和體育場等公益事業。

  為表彰謝氏開拓合艾的豐功偉績,1929年暹羅皇賜予“坤宜發貞那空”皇族爵位(相當於男爵),1932年獲賜三等白象勳章,平生共獲御賜銀質和別針式勳章卅多種。

  謝氏於1972年逝世,享壽八十六歲,泰皇御賜聖土卜葬于合艾市謝樞泗公園,1985年9月1日,即其誕辰一百周年,合艾市議會塑造的謝樞泗銅象豎立于芝蘭納寬體育場,以表彰他的功績。合艾市政府並定9月1日為合艾市開埠紀念日。

  徐錦榮(?年至1950年)蕉嶺縣人。乃合艾僑商徐玉山哲嗣,開發合艾作出貢獻者徐子亭令侄。弱冠南渡來泰,初經營小生意,後代理亞細亞油業,複代理南洋煙草公司煙草,業務蒸蒸日上而成巨賈,其經營皮,購地甚多,幾乎占合艾埠之一半。

  徐氏平生熱心公益,先後獻地給合艾新舊校址、國光學校、中華商會(即中山紀念堂)、合艾國美療養院、中華義山、合艾客屬分會後樓及合艾各神廟等,獻地廣闊,價值連城,對合艾僑社及社會作特殊貢獻、深得埠眾各界人士敬仰。1996年元月18日,合艾國光中學新校舍落成揭幕;為紀念徐氏功績而豎立徐錦榮公伉儷紀念銅像,供人們瞻仰。

  張鑒初(1887年至1965年)豐順縣人,廿歲旅暹,張氏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在暹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參加潮州黃崗、廣西鎮南關起義。1911年“三•二九”廣州起義,他以敢死隊身份參加,後隨革命軍粵軍第四軍進粵東,光復潮州、汕頭,1912年5月15日,榮獲廣東軍政府授予勳章和獎狀。後張氏被保送同盟模範軍校訓練,畢業後被委任為孫中山隨從侍衛,因護衛有功,孫中山書贈“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嘉勉。討袁失敗,張氏重返暹羅彭世洛府開設金行及雜貨店。

 1937年抗戰爆發,張氏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而被泰政府驅逐出境,經緬甸、雲南輾轉至重慶,被聘為國府華僑委員會顧問,國府主席林森書贈“品似梅花香在骨,人為秋水淡為神”。後自重慶返故里,被推舉為豐順縣戰時動員委員會和民眾抗日救國委員會主席。抗戰勝利,張氏重返泰國,複操前業。張氏平生熱心公益,參與創辦彭世洛醒民學校、華僑義山,榮獲泰皇室賜予男爵銜和勳章。張氏在梓先後捐資建豐順一中、湯坑中學、廣育小學、球山中學、倡建建橋鄉油塘高橋等公益事業而留芳百世。張氏於1965年5月5日日於彭世洛府寓所逝世,享壽八十二歲。

  徐思華(1913年至1986年)豐順縣人。1930年經汕頭買棹南渡暹羅謀生。初當“碌將”,1936年以小本在曼谷耀華力路填港開徐進華兩合公司,自謀打白鐵業。抗日戰爭期間創設徐進華鋁廠,抗戰勝利後又在曼谷孔堤烏橋創徐進華二廠,並奠定其雄厚的工業基礎,其工廠出產的鋁製品器皿,鱷魚商標,產品款式新穎,堅固耐用,暢銷國內外,享譽東南亞,成為泰國鋁製品工業權威。1961年又在新城工業區創徐進華鋁片廠,紮平板鋁廠,泰亞洲鋼管有限公司,並增設曼谷鋼鐵廠,進入重工業行列,產品有各種鐵條、鋼管,遍銷東南亞各國,對泰國經濟繁榮作出貢獻,成為泰華有名的工商業家,榮獲泰皇御賜勳章。

  徐氏熱心公益,與昆仲在梓創建規模宏偉、設備完美“僑思學校”,捐資建成豐順人民醫院手術大樓及擴充醫療器械設備,捐資建豐順縣華僑中學,以後又是重建華僑中學發起人之一,捐建湯坑至樓下壩道路和橋樑以及其它公益慈善事業,其美譽留芳故鄉。

  徐氏任泰國豐順會館建館主任,泰國豐順會館永遠名譽主席、旅泰徐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理事長等職。
  
  徐氏於1986年10月1日,於曼谷寓所逝世,享壽七十四歲。

  侯芳伯(生卒年月不詳),梅縣三角地灣下人。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從汕頭乘“紅頭船”南渡泰國,經幾輾轉,到喃邦府柚木林中開設一小雜貨店謀生。不久,他應泰國一流浪少年的請求,將他收留為夥計。他從自己少年漂泊遭遇的體會,而待之為兄弟,兩人感情日深。幾年後,喃邦王病危派員四處尋找失蹤的太子,少年的身份才被暴露,原來被收留的少年就是喃邦王要找的太子,當年因宮廷變故而逃,隱匿在這裏。太子返宮後,繼承了王位。為報答侯芳伯的收養之恩,新王再三要侯芳伯提出要求,侯芳伯盛情難卻,便指著柚木林說:“我就要這個”。新王於是將這一帶數萬萊的柚木森林賜給了他,終於成為泰國有名的“抽木大王”,而成大財主。

   (五) 所作貢獻

  泰國的客家華人,以其刻苦耐勞,勤儉持家,戰天鬥地,勇於開拓,白手創業的精神著稱,在泰國成家立業。其對僑居國,開荒辟埠、創辦企業、繁榮經濟、抵禦外侮、爭取獨立均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愛祖國、愛家鄉。支援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設事業、公益慈善事業均作出巨大的貢獻,現分述如下:

  對僑居國——泰國的貢獻。

  客家人頑強勇於開拓,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合艾僅是一個荒涼、偏僻、人煙稀少的小鎮,由於謝樞泗、徐錦榮等一批客家拓荒者的到來,對開拓合艾市的功績,有口皆碑:1913年謝氏買下了該市地皮建築商店、街道、道路;1914年承包了南部鐵路的建築,繼之圍墾種植樹膠,開發錫礦,於是該市日益發展,而成為今天泰南一個旅遊勝地和商業林立,僅次於曼谷、清邁的泰國第三大城市。

  1958年,泰國曼谷市政府為了美化市容及擴展交通,市長乃參南下令,限制在半年內,孔堤地區全部制革、制皮業遷出孔堤,大地茫茫,遷往何處?在皮業公會的領導,並得到北欖府尹乃威吞的真誠指示下,孔堤區全部皮革業遷往北欖府挽蒲卅公里和卅四公里兩處建立新皮革工業區,當時此地段是海邊一片荒蕪、積水的沼澤地,野草叢生,人煙稀少,經過數十年的頑強奮鬥,投鉅資建廢水處理工廠,引進先進的制革機械,經國家環境局驗收,批准成為世界級現代化的皮革工業區,這些皮革企業絕大部分是客家華人及其後裔經營,其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可想而知。

  據《廣東省志•華僑志》載:“興寧人素有織土布和製作藤器的技術,許多人挾技出洋,為僑居地(泰國、印尼、越南等地)織布和織藤業的興起和發展作出貢獻。”
  
  對泰國工商業發展的貢獻,泰國前發展部長乃朴•沙拉信,曾在豐順華僑工廠揭幕大會上致詞說:“華僑在泰國從事發展的工業者很多,如紡織業、制皮業、苛性鈉工業,等等,這些工業產品,都是為泰國人民所需,每年為泰國撙節很多外匯。”

  客家華人對僑居國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作出貢獻,客家華人在泰國創辦華文學校,如1913年創辦進德學校;1925年辦懿德女校、異民學校;1928年辦中華學校等等。據統計1928年至1933年泰國華人創辦391所華校中,客家華人辦的有8所。

  對祖國——中國的貢獻。

  客家梅縣籍華人早在廿世紀的卅年代便建梅江、錦江、梅東三大橋。豐順籍華人,1903年在縣署辦“鵬湖書院”,為豐順設學堂之始。1906年徐氏華僑創辦“東海學堂”。1925年旅暹華僑捐光洋4435元,在豐順一中建“暹僑堂”教學樓。1928年至1931年,旅暹華僑捐光洋10355元建成“湯坑中學”,為當時最具規模的僑建學校之一。
據記載:豐順縣至1987年止,教育事業發展,計有中學29間(上世紀50年代前僅7間),其中完全中學6間(上世紀50年代前僅1間)、職業中學6間、中等師範學校1間、電視大學1間;小學586間,其中完全小學312間,豐順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功不可沒。“自改革開放以來,旅外華僑、港澳臺同胞共捐人民幣一億六千多萬元,興建學校、醫院、修築道路橋樑等。其中興建學校202間,面積達19萬平方米,投資金額就達一億二千萬元,僅豐順中學投資金額就達一千二百多萬元及教育基金五十多萬元;投資興建醫院購置醫療設備資金一千萬元,僅人民醫院就投入了六百多萬元;修建大小橋樑113座;修築道路二百多公里,金額達二千多萬元,其餘福利事業一千多萬元。”  對祖國革命事業和抗日戰爭的貢獻:客家華人“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給祖國和家鄉以不同形式的支援。他們支援辛亥革命,投身抗日戰爭,關心桑梓的文化教育、公益事業,出錢出力,視振興祖國,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

  辛亥革命時期,泰國華僑張鑒初(上文已述)、馮燦利(豐順籍人),在孫中山革命理論的感召下,棄商參加辛亥革命,1908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暹羅分會,是該會最早的盟員之一。此後,從事華僑事務工作,貢獻良多。

  1937年,“七•七”事變後,馮氏配合泰國僑領蟻光炎先生等愛國華僑,積極發動華僑捐資,支援抗日,支持和組織幫助華僑青年奔赴祖國參加抗戰。1939年,日軍南侵泰國後,大肆搜捕支援抗日的愛國僑胞,同年十一月,愛國僑領蟻光炎先生被殺害,馮氏被捕入獄,監禁兩月後,被逐出境。

  “國將不保,安有家焉?”馮氏回到祖國豐順,即離別妻小,北上奔赴抗日前線,後入川,曾任廣濟服務所所長。1940年12月24日至1944年9月5日,被委任為國民參政會之華僑參政員,抗戰勝利,續被委任前職。後因國共和談破裂,失望之余,遂於1948年重返泰國。

  在抗戰救亡烽火的感召下,泰國豐順籍愛國青年:徐思恒、徐名、徐秋章、徐同湖等,懷救國大志,以大無畏精神,毅然經雲南奔赴祖國抗戰前線,在長沙戰役中,奮不顧身,衝鋒陷陣,徐名壯烈犧牲,徐思恒身負重傷,為祖國抗戰勝利而立戰功。

  泰國著名僑領丁家駿(豐順籍人),棄商從軍,於軍事委員會受訓,後任中校翻譯聯絡官。
泰國愛國詩人徐東星(豐順籍人),感于國亡何而有家,義憤填膺,參加抗戰,八年浴血沙場,歷任軍師旅團部軍醫主任,隨軍醫院院長等職,官升中校。

  吳劍鋒(豐順籍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以忠貞許國,偕夫人張秀貞,前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地,深入敵後工作,建立功勳。

  解放戰爭時期,從泰國回國參加遊擊隊的豐順籍華僑有:馮漢幫、馮碧然、馮木生、蔡培松、徐棚梅、謝雲卿、馬德瓊、劉雪詩、劉明等二十多人,投身祖國的解放戰爭。

  客家華人所作的貢獻,絕非僅上文所述,只因筆者所能閱見的資料所限,只作抛磚引玉。

  綜上所述,泰國客家華人的歷史,是一部飄洋過海血淚史;艱苦奮鬥史;白手創業史;無私貢獻史;崇高愛國史;愛僑居國史;與泰國人民友好相處史;和泰國人民共同開發史。願泰國客家華人、華裔、發揚客家精神,為泰中友誼,為復蘇泰國的經濟作新的貢獻!(本文作者早年畢業于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後在中山圖書館工作。現任泰國豐順會館幹事)

  作者:徐仲熙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