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的各國代表團團長。 |
中評社香港7月10日電/中國決策者在最近35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專注於國內經濟,進行旨在令市場富有成效的改革。盡管決策者清楚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正在提高,但他們過去并沒有出台讓鄰國確信自己可以從中國的經濟轉型中獲利的戰略。
俄羅斯《導報》7月7日載文《中國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他人埋單》,文章說,如今中國有這種戰略了,或者說至少正在迅速打造這種戰略。而且這一戰略并不局限於亞洲,還放眼東歐和非洲東海岸。
中國新戰略的核心要素是不久前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某種程度上還包括去年成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這兩家銀行明顯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替代品和競爭者。
對新戰略發揮重要作用的還有“一帶一路”的兩個項目:經由中亞到黑海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經由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到紅海和東地中海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經濟學家有時將全球經濟描繪成大型集市。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這是一個複雜的網絡,在其中建立交流要仰仗貿易額、服務、勞動力、資本和信息的擴大。中國的目標就是建立這種交流,并且它有足够的工具充當全球增長和發展的催化劑。
中國為經濟發展處於較早階段的國家提供了商品和勞動力出口市場,中國未來肯定會躋身發達國家行列。此外,由於中國的投資潛力超出了國內市場可消化的規模,所以中國必將尋找國企和私企在境外投資的機會。中國公司將幹勁十足地力保自己的國際存在。
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啓動令中國得以打造國際發展戰略。這些計劃得到廣泛支持,表明盡管不乏懷疑之聲,但益處大於潛在風險,并且中國倡導者能够幫助建立對所有人開放的網絡。最終因此壯大的商品和投資流不會僅僅經過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