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儘管東盟十國與中國同意就“南中國海行為準則”進行磋商被認為是個“積極信號”,但有學者對本報指出,協商進程可能一拖就是好幾年,而且約束力可能有限,未必能對當前海上緊張局勢起到太大幫助,也難以重新團結東盟十國。
聯合早報網刊文稱,第46屆東盟外長會議昨天在文萊正式落幕。會議亮出的“成績單”上,最受矚目的要屬各方答應於今年9月正式就“南中國海行為準則”進行磋商,並同意成立名人專家小組協助磋商進程。
泰國外長素拉蓬將這一成果形容為“非常重要的進展”。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明江認為,啟動磋商只是“很小的一步推進”。
李明江昨天受訪時指出,過去一年,中國外交部已數次表示對磋商持開放態度,而此次會議不過是為磋商定下了確切的啟動日期。“更何況目前只說啟動磋商,但具體幾時能談判?各國是否已就名人專家組的成員人選達成共識,目前也不得而知。”
為宣誓對南中國海的主權,各個聲索國多年來不斷加強海上巡航並想方設法占據島礁。過去一年多來,中國和菲律賓更是針鋒相對,使南中國海局勢不斷升溫。約束各國海上行為的“南中國海行為準則”因此被視為是緩解當前局勢的一個方案。
中國學者對開展磋商較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受訪時分析,行為準則的磋商進程將受到國際社會關注,而任何國家此後在南中國海的單邊行動必然會因此受到巨大的輿論壓力。這將間接推進南中國海的和平穩定。
金燦榮對開展磋商較為樂觀,認為當下就斷定準則約束力一定很弱“為時尚早”,而且“談總比不談的好”。
不過他也直言,要徹底緩解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關鍵不在於準則,而是各方能否徹底停止進一步動作。面對各自國內民粹主義的高漲,一旦一方有所行動,另一國必然得反擊,即便有準則也很難阻止。
由於當前南中國海上對抗最為尖銳的中國和菲律賓兩國態度都非常強硬,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院學者斯托里(Ian Storey)判斷,南中國海當前的緊張局勢很難有所改善。
菲律賓外交部上星期天不顧可能影響東盟組織的團結,在主辦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於東盟外長會議場外分發聲明,指責中國將南中國海“軍事化”;中國則毫不客氣地回擊說堅持對抗的個別國家“注定沒有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