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剛進行混改時,就有很多聲音質疑我們侵吞國有資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儘管後來我們企業的混改很成功,還是有人給我們扣這樣的帽子。”在一家被稱為“混改樣本”的企業採訪時,企業負責人私底下跟記者說。
通過機制改革,最大化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市場活力,一直是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目標。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採訪中聽到多位企業家反映,混改面臨三重束縛,導致企業家被捆住手腳,難以充分發揮活力:大量國資流失風險點和制度死角存在,導致混改面臨較大風險,企業管理者擔心被輿論秋後算賬,被扣上“國資流失”“侵吞國資”等帽子;混改企業面臨黨管幹部和市場選人用人的矛盾;員工持股改革遭遇法律障礙,相關法律配套滯後,導致員工持股難以操作。
產權束縛:“制度死角”令改革者顧慮重重
一位受訪企業家對記者說:“即使企業混改總體成功,國有資產沒有被‘賤賣’,但難免百密一疏,萬一輿論秋後算賬,企業負責人始終要被責怪和質疑,出於安全考慮,不如做個太平官,最終受傷的還是企業。”
中部地區一位企業家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上一輪國企改革中,個別企業操作不規範,造成部分國有資產流失,遭到輿論詬病。近年來,也有一些企業打著混改的幌子行利益輸送之實,進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有歷史與現實雙重背景,輿論對混改存在質疑在所難免。
產權問題是混改的核心問題,又是避免不了的敏感問題。無論是引入民營資本,還是允許員工持股,只要存在暗箱操作、利益輸送,進而造成國資流失的“制度死角”,就難以避免受到外界質疑。
冷水江鋼鐵集團董事長陳代富認為,部分地區仍然存在國有資產底數不清,國有資產評估缺乏科學合理方法,國企品牌和聲譽等無形資產價值難以估價,資產評估過程不夠規範,基層產權交易市場不發達導致競價機制不科學等問題,這些都是導致國資流失的風險點。
多位受訪企業負責人認為,目前市場規則日趨規範,大規模的交易性流失可以避免,但只要上述風險點不去除,始終就存在制度死角,難以避免國資流失。這些風險點,於心術不正者,會導致漏洞被利用,國資被侵吞;於有志於做事業的企業家,也會顧慮重重,難以下定改革決心,難以放開手腳,甚至為了求穩,維持現狀,錯過改革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