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蛟龍”號繼續下潛並在5級海況成功回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5 22:38:37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5日在西北太平洋採薇海山區開展了今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七次下潛作業。完成作業後,潛水器在返回海面時遭遇5級海況,最終在科考隊員們協力配合下成功安全回收至母船甲板。

  新華社報道,本次下潛作業中,“蛟龍”號於當地時間7時17分佈放入水,17時45分回收至母船甲板,最大下潛深度達2104米,水中時間為10小時28分鐘,海底作業時間達7小時37分鐘。

  “蛟龍”號潛水器在海底進行了近底航行,觀察、拍攝富鈷結殼(海底岩石表面的殼狀化合物)和巨型底棲生物的高清視頻和照片,共採集岩石2塊、結殼4塊、海水8升、沉積物樣品2管、海綿3個、珊瑚2個、海蛇尾3個、海百合2個、海鰓1個、蝦1個、海膽1個、海葵1個、海星1個。此外,“蛟龍”號通過母船與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海洋局“蛟龍”號航次陸基保障中心建立了語音通信,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與下潛人員進行了實時交流。

  “蛟龍”號當日完成作業返回時,作業海區風浪陡增,達到5級的海況已是潛水器回收安全標準的極限。回收過程中,為潛水器掛纜的蛙人在大浪中跌落水中,後被及時救起。在各崗位科考隊員的協力配合下,潛水器最終被安全回收至母船甲板。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科考隊專家表示,從本次下潛作業調查可以看出,該區域2100米至1880米深度海底底質以岩石為主,覆蓋有較多的沉積物,未見成片的板狀結殼,生物數量不多,以海綿動物為主。1880米至1570米深度海底出現成片板狀結殼,生物數量多,種類多樣性高。1570米至1550米深度區域已到達海山山頂,在結殼與沉積物分界線的結殼一側以海綿動物為主,沉積物一側以海葵為主,還有海百合、海膽、海星、小珊瑚、魚、蝦等。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