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側記:戲曲的跨文化魅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3 13:32:56


圖為當地人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學習中國傳統戲曲表演。(來源:光明日報)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第七屆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11月下旬在巴黎的馬拉可夫劇場隆重上演。在馬拉可夫劇場這個法國最主要的城市劇院,5個中國傳統戲曲團演出了7場戲曲,義烏婺劇團的《呂布與貂蟬》《美猴王》,揚州揚劇團的《吳漢殺妻》,武漢漢劇團的《狀元媒》,深圳評劇團的《狀元媒》,中國京劇院的《鎖麟囊》《野豬林》,可以說是場場演出精彩絕倫,場場座無虛席。每場演出結束後,劇院裡都掌聲雷鳴、經久不息,演員多次謝幕,觀眾久久不願離去,紛紛與演員合影,向演出組織方致謝。不少年輕觀眾興奮得手舞足蹈,模仿劇中的角色,十分投入。

  戲曲節由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辦,並得到中法雙方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自2003年創辦以來,兩年一屆的中國傳統戲曲節已舉辦了13個年頭,在巴黎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一個頗具特色、廣受歡迎的文化品牌。本屆戲曲節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觀看演出的有中國駐法大使翟雋、法國巴黎市立劇院總經理莫塔、法國文化部前戲劇總監於爾斯等嘉賓,還有數千位對中國戲曲懷有極大興趣的當地觀眾。

  內行人不難看出,本屆戲曲節在演出劇目的選擇上是頗費心思的。為了呈現中國傳統戲曲的豐富多樣,所選的既有武戲,也有文戲;既有國家級劇團,也有地方劇團。婺劇、揚劇和漢劇均是第一次亮相戲曲節。同台競技,參加演出的各劇團爭芳鬥艶,各顯絕技。

  原汁原味,是本屆戲曲節在向法國觀眾展示中國傳統戲曲時非常注重的一點。從劇團的選擇、劇目的確定,到舞台布置、人物表演和音樂伴奏,都要突顯中國戲曲的傳統特色,都要展示中國戲曲的原有精髓。法國觀眾每天觀看到的,都是特色不同的劇種,每天舞台上傳遞給他們的,都能有全新的感受。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法國人愛看中國傳統戲曲?答案之一也許在這裡——在戲曲節期間,為紀念文學巨匠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由國內知名昆曲演員組成的代表團遠道赴法,於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昆曲教學與演示,為法國學員傳授最為傳統的昆曲唱腔、技法、身段。法國的中國傳統戲曲愛好者報名學習非常踴躍。學習結束後,學員們向中法戲曲專家們作了匯報演出。短短一周學習下來,學員們表演起昆曲片段來都是有模有樣、不乏神韵,現場觀眾頻頻鼓掌和叫好。

  經過前六屆的積澱,戲曲節已經培養出一批中國傳統戲曲的法國“戲迷”。本屆戲曲節,巴黎市立劇院和馬拉可夫劇院負責戲曲節的售票工作,7場演出的戲票在戲曲節開始兩個月前均已售罄。每場演出開始前,均有不少法國人在劇場售票處等候退票,可以說是一票難求。法國觀眾中,不乏對中國戲曲特別喜愛和充滿熱情的戲迷,很多人是一場不落。

  中國戲曲節的演出雖然用漢語或方言進行演唱和道白,但借助法語字幕、演員們細膩的表演,法國觀眾完全能夠看懂故事情節,能夠被劇中人物感染,甚至流下眼淚。觀看《吳漢殺妻》時,不少法國觀眾就是眼含著熱淚。劇情故事弘揚的是中華民族“仁義禮智孝”等傳統美德,也表現人生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人類的共同情感,完全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引起法國觀眾的共鳴。這是中國傳統戲曲的跨文化魅力。法國觀眾在陶醉於中國戲曲的藝術魅力時,也明白了中國人的道德是非。戲曲節評委紀可梅女士就說,法國人喜歡中國,最先是喜歡中國文化,而戲曲與中國文化整體關係密切,因為戲曲集中了所有的中國文化形式。

  為了總結經驗,更好地籌備下一屆戲曲節,進一步做好中國戲曲在海外的傳播工作,在第七屆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框架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與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首次主辦了“中國戲曲巴黎研討會”。出席會議的專家包括法國文化部原戲劇總監、現巴黎中國戲曲節法方主席伍爾茲,著名漢學家梁納德、費治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所長王馗,中國戲劇評論家兼《中國戲劇》雜誌主編賡續華等。與會者圍繞“中國戲曲如何走出去”“中國戲曲的文化品質與文化認同”“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對中西戲曲的影響”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對話。

  對話的共識是,當中國戲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舞台時,雖然面臨著語言障礙、審美障礙、文化障礙等多重挑戰,但連接戲曲與各國觀眾的,卻是文化理解、藝術溝通的通途。走好了這個通途,在欣賞引導、技術對接、字幕翻譯、市場宣傳等方面不斷改進,下一屆巴黎中國傳統戲曲節將會更加精彩。

  (來源:光明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