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同濟教師與耶魯教授聯合首次揭示“獵食”本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9 13:59:00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直接激活小鼠前腦的中央杏仁核,發現小鼠竟然對原本並無興趣的小木棍、對原本害怕的機器蟲子產生攻擊和啃咬的行為。由此,“獵食”——這一本能行為的神經調控機制得以被首次揭示。

  1月12日,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教師、美國耶魯大學在站博士後韓雯斐博士作為第一作者,與耶魯大學Ivan de Araujo教授共同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雜誌新年第一期上,發表題為“Integrated Control of Predatory Hunting by the 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中央杏仁核對獵食行為的整合調控》的封面論文,首次清晰闡釋了前腦對腦幹以及頭頸顱面運動的調控,開創了口腔頜面部感受環路研究領域的先河。該文一經上線,即被 Science、Nature等頂尖學術雜誌網站轉載並發表專業社評,同時受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韓雯斐博士介紹,作為生物體重要本能行為的“獵食”行為,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特別是關於動物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攝取食物的研究極少。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有文章提及中央杏仁核可能與主動“獵食”有關,而簡單攝入食物顆粒的“攝食”行為,並不會引發中央杏仁核的神經反應。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假說,課題組採用光遺傳、藥物遺傳手段,直接激活小鼠的中央杏仁核,結果令人驚奇:小鼠竟然對本來沒有興趣的小木棍、本來害怕的機器蟲子產生了攻擊和啃咬的行為。在體腦電記錄也顯示,中央杏仁核直接誘發肌肉的收縮,積極參與了“獵食”行為,而非沒有難度的“攝食”行為。中央杏仁核原本是感覺信息和情緒調節的中心,一般認為與恐懼和焦慮有關,研究發現中央杏仁核竟然在獵食行為中起著重要調控作用,這一結果非常出人意料。研究者表示,中央杏仁核接受大量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的神經投射,同時廣泛分布著各種調節激素的受體(包括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因此這一研究提示,中央杏仁核很可能扮演了運動輸出的“閘門”功能,將上游的感覺與情緒信息進行整合,並輸出到中腦和腦幹的運動中樞,這有助於深入了解情感環路與運動表現之間的精密聯繫。另外,該研究首次完整揭示了中央杏仁核對腦幹頭頸部運動中樞的精細調控環路,這一發現有助於了解頭頸部運動失常(比如夜磨牙征)與情緒調節之間的聯繫。

  Nature和Science等雜誌邀請多名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學者對該論文作評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Kay Tye教授評述道:“這是一個令人激動並且有突破性的研究。該文為讀者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獵食行為是怎樣與恐懼與躲避行為相聯繫的?就像所有重要發現一樣,一個新發現激發了一系列全新的問題,這使得讀者們想更深入地了解杏仁核以及大腦是怎樣工作的。”“通過精確操縱小鼠腦部微小部分的不同種群的神經元,該論文非常優雅地解構了複雜的獵食行為。”“該論文將最前沿的技術以最正確的方式應用在最需要的問題上,無論其科學性還是技術性都非常值得一讀。”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Scott Sternson教授、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Bart Borghuis教授分別作此評述。

  韓雯斐博士現為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教師,她曾於2002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讀於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期間,於2007年7月獲學士學位,2010年7月獲碩士學位,2015年9月獲博士學位。2012年10月,韓雯斐作為“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獎學金”獲得者,由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選送至美國耶魯大學進行博士聯合培養。博士畢業後,她繼續在美國耶魯大學開展博士後研究。



(來源:中青在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