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秋節,文化認同中的家國情懷 
http://www.CRNTT.com   2017-10-04 15:57:43


  中評社北京10月4日電/又是一年中秋到。恰逢三秋之半,最是月圓之時,中秋節,這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被賦予了獨特意味,至今為人深愛。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鮮果列晶盤,餅樣圓分桂魄寒”,小時候,我們是從月餅中認識中秋節的,那是舌尖上的中秋。那時,月餅很大,大如圓月;那時的月餅,種類單調,屈指可數……可我們卻吃得津津有味,吃出了對中秋佳節的滿心期盼,吃出了貧瘠生活的有滋有味,也吃出了孩提之年的單純快樂。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我們從故事中認識中秋節。從嫦娥奔月,到吳剛伐桂,再到玉兔搗藥……每到中秋,祖母總會從故事箱裡拿出這些故事,百講不厭,我們百聽不煩。繁星點點,月明如鏡,那古老的故事滋潤了多少孩童的記憶。
 
  後來,我們從詩詞裡認識中秋節。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闊,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從“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的羈旅之思,到“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的人生況味……詩詞裡的中秋,道盡百般情思。
 
  再後來,當我們長大成人,辭親赴遠,或讀書,或工作。中秋節就是綿綿鄉愁,就是難以言狀的思念。“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多少人在共鳴中一灑熱淚;“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又有多少游子在唏噓中更加思念親人。
 
  中秋節,闔家團圓的佳節。為什麼那麼多人費盡千辛萬苦也要趕回故鄉?團圓。哪怕回不了家,盼團圓也是中秋節的主題。無論花好月圓人長久的期許,還是家和萬事興的表達,傳遞的情愫無不如此。特別在今天,在突飛猛進的城市化進程中,父母子女天各一方的場景越來越多,中秋節團圓更顯得凝重。當空巢老人感嘆“我最無助的時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裡”時,一篇文章、一聲呼喚,讓不少人在今年中秋節前義無反顧地回到父母身邊。從這個角度上看,中秋節是一個極有人情味的節日,也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節日。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