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高校10年“保送生”絕大多數是廳局級領導幹部的子女;中部某省2014年“保送生”中,幾名廳級領導幹部的孩子赫然在列;東北大學一位官員則發現很多省優生,并不像想象中的優秀,卻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保送生制度腐敗再次成為公衆關注的焦點。
從南方到中部再到東北,從十年來到最近的2014年,把這些信息拼凑在一起,不免讓人喟嘆,保送生制度到底有多腐敗。2009年《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個調查,82.2%的人認為保送生大多是關系生,而相信保送生是尖子生的僅為4.2%。民衆對保送生制度的不信任顯然不是空穴來風,保送生制度歷時長久,而且大面積的腐敗,正是這種社會評價的根源。
廳局級官員的子女并不是不可以,也不是不可能因為某方面突出的才華被保送,如果從小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官員子女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有機會獲得免試上名牌大學的機會。但是“大部分”都為廳局級幹部子女,且并不像想象中的優秀,那就太不正常了。這不僅是擠占了普通家庭子女被保送的資格,妨害了教育公平那麼簡單,官員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為子女謀取免試入大學的名額更是明顯的以權謀私、權權交易。
這篇報道就像一封舉報信。既然舉報信來了,那就不管是腐敗存量還是腐敗增量,紀檢部門都該接棒,循著這些綫索展開深入調查,對涉事官員進行嚴肅處理,遏制住這種權力腐敗。
保送生制度的初衷在於彌補統考選拔人才的缺陷,使“偏才”、“怪才”也有機會進入大學,使高考招生制度更加多樣化、人性化。但在實踐過程卻問題頻現,一方面是加劇了教育不公,農村學生很難符合那些保送的條件。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課題組的調查發現,家庭所在地為省會城市的學生,獲得保送資格的可能性是郊區農村學生的11.1倍。另外一方面,則是具體實施過程不公開、不透明所導致的徇私舞弊、違法亂紀、資歷造假等現象。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子女獲取免試入學資格不過是保送生制度腐敗的一種罷了。
回過頭來評價這項改革措施,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豐富人才選拔方式的初衷雖好,但如果不考慮具體社會條件,在基礎教育不公、高校辦學自主權沒有保障、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備、官員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等情況下推進改革;而且在實施過程中,無法實現有效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那麼這項改革無疑走得有點快、有點遠,出現這種塌方式腐敗就在所難免了。
社會上是否該取消保送生制度的爭議一直存在。教育部門雖然不斷跟各種腐敗現象纏鬥,但這些調整并未終結腐敗。
沒有了保送生制度,這個領域的腐敗當然就沒有了。但偏才、怪才上大學的問題怎麼辦呢?在當下自主招生制度設計中,享受自主招生優惠政策的學生,仍然要參加國家統考并達到相應批次錄取分數綫的硬性規定,雖然提高了門檻有利於減少腐敗,但也使得那些單科突出的學生只能望名校之門而卻步。遙想當年,錢鐘書數學15分卻獲得進入清華大學的故事,就不免為保送生制度因為腐敗而不得不一步一步縮緊,進而失去它原本的積極意義而感到遺憾。(來源:燕趙都市報 作者:楊三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