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最美野長城抹成水泥地”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引發社會關注。就在網絡輿論一邊倒地聲討之際,“野長城”事件出現反轉,真相并非你想的那樣。據《新京報》24日報道,經過現場勘查,調查組專家成員之一付清遠表示,“所謂水泥路面并不存在,工程采用的是三七灰土外殼,起保護作用。這層外殼將在三五年左右風化消失。長城將露出石塊。”
野長城保護本身就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話題,但是在“有圖有真相”的被抹平的圖片面前,網民不淡定了,認為這是破壞,背後一定暗藏腐敗。媒體不冷靜了,諸如《“最美野長城”被修成“水泥路”》《中國“最美野長城毀容”》等報道紛至沓來,更有抨擊文物保護觀念落後、文物價值觀迷失的評論也緊跟其後。甚至有專家指出“像這樣進行修繕,已經把文化和歷史統統都抹去了”。
修舊如舊是傳統建築修複應當遵循的原則之一,如果修繕之後不能有效保存建築的真實性和歷史風貌,這樣的修繕可以說是失敗的。正因如此,“野長城”剛被“抹平”,輿論很是氣憤。然而不問青紅皂白地宣洩是廉價的,更是不負責任的,這與暴力無異。據介紹,此次修複工程遵循“最少幹預”原則,只是想保存小河口長城殘垣斷壁的原貌。就像傷筋動骨的病人,醫生利用綳帶石膏固定患肢,拆綫之後還是一條好漢。作為吃瓜群衆,圍觀可以,結論還得要專業人士來下。
如今,劇情出現反轉,是不是最終版本,雖尚未得知,但多少令人感到欣慰。畢竟,凝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長城修繕,并未如輿論先前想象的那麼糟糕。然而隨著輿情的發酵,調查的深入,演繹與最初報道不一樣的劇情,不免令人思考。應當看到,“野長城”修複烏龍有調查者經驗不足、信息來源不充分的因素,同時也反映出當地相關部門與公衆信息溝通上的不到位。對這樣的修複會不會引發公衆誤解,當地有關部門未能及時預料并作出詳細說明來打消公衆疑慮,畢竟長城是世界公認的傑出建築,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長城保護問題牽扯到公衆的敏感神經,這才引得風浪驟起。
新聞媒體肩負輿論監督的使命,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搶內容、拼時效在行業競爭中顯得尤為重要,但不管怎麼拼速度、做獨家,客觀真實這一新聞傳播的生命不容忽視。僅僅根據網友的幾張圖片,未對問題進行深入調查,信息來源也不充分便匆匆報道妄下結論,這樣的劇情不反轉才新鮮。不論“野長城”事件如何發展,公衆須理性,媒體要淡定。最終結論需耐心等待,事件給我們的啓示要用心思考。(來源:每日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