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29日,參加群眾組比賽的選手在比賽中。 |
中評社北京5月1日電/新華網消息:首個全運會群眾金牌,4月29日誕生在天津武清的馬拉松賽道上。雖然當日是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也不妨礙它再次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回首十年,馬拉松不再是北上廣深和東部沿海城市的專利,開始向中西部地區拓展,從榆林到六盤水,從鄂爾多斯到廣安……場場比賽都是人頭攢動、蔚為壯觀。
快速崛起的馬拉松,是洞悉當今中國社會發展齒輪的最好載體。新華網體育與你一同觀察。
折射中國經濟積極向好
馬拉松是面神奇的鏡子,每個人都能從中發現自己。
大眾對健康體魄的關注和與世界對話的內在需求,是馬拉松很快風靡的私人原因。但歸根到底,中國宏觀經濟積極向好,才是馬拉松這項體育工程得以蓬勃發展的堅固基石。
國外有研究稱,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城市將會以“馬拉松賽事”為依托,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這被稱作“馬拉松賽事現象”。
不出意外的是,201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1908元人民幣,按當時匯率計算約合6767美元。中國的“馬拉松賽事現象”也正是在2013年出現,賽事數量進入井噴狀態。
根據公開發表的數據,2016年馬拉松愛好者在該項目上的人均花費近四千元,超強的消費能力可見一斑。只有當經濟面向好,就業上升,收入增長,國人對改革及經濟未來走勢信心充沛,消費信心才能保持高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