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訪千年古城 看三千年古城墻是何構造?
http://www.CRNTT.com   2019-04-11 00:20:29


蔡國故城墻(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周口4月11日電(記者 海涵)兩岸媒體姓氏尋根聯合採訪團一行昨日上午參觀了位於河南省上蔡縣的蔡國故城墻遺址。

  蔡國故城墻遺址,建於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時期,是目前全國現存最完整的西周城墻之一,為國家級重點保護遺址。蔡國始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立西周,遂封其弟叔度於蔡,建立蔡國,蔡叔度遂在蘆崗東側建都,修築都城,未竣而歿。周成王三年,其子姬胡繼續修建而成。春秋時蔡靈侯十二年(前531年)楚靈王誘殺蔡靈侯,蔡第一次被滅,楚公子棄疾任蔡公。前530年,棄疾即位,即楚平王,蔡平侯廬複國,旋遷都於呂,稱新蔡,後蔡昭侯又從新蔡遷於州來,稱下蔡,因此蔡國的故都稱上蔡。蔡國都上蔡五百餘年。

  故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現存城墻高4--11米,寬15—25米,總長約10490米。城墻為黃粘土夯築而成,每層厚8—14厘米,小夯窩圜底。城墻缺口較多,疑是城門遺址。南城墻三處,西城墻一處,保存較好。城內中部有一土台,稱二郎台,面積120萬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宮殿區。台上曾發現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台上台下還有許多春秋陶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築構件,說明當時這裡有龐大的建築。城內西南隅翟村一帶,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出土。

  據清康熙年間撰修的《上蔡縣志》記載:“蔡國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圍二十餘裡,其形如山……”。故城有城門,南面三座、東西北各兩座,共九座城門,有甕城、門衛房,內有宮殿區、作坊區和居住區,外有護城河、蔡侯墓及貴族墓葬區等。城墻內部明顯分為上下三個層次,就是修復加高所致。故城西垣高台之上有蔡侯望河樓,北垣有烽火台。古蔡國的手工業作坊區分布於故城內外,其中制骨作坊區在宮殿區東北。在制骨作坊區曾出土過針、錐、簪、鐮等骨器。陶窑遺址在故城內南部,裡面布滿了紅燒土和春秋時期的陶片。城內還發現鑄銅作坊遺址兩處,出土了煉爐和銅渣。

  這座古老的城墻也承載著血雨腥風的歷史往事。夏商周時期著名的“三監之亂”就是在此發生的。

  當年武王滅商後,並沒有對商紂王的家人趕盡殺絕,還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到朝歌(今河南淇縣)為國君。給他們一塊封地,保存商朝的香火。周王朝統一天下之初,商朝故土上還有大批潛在的反對勢力。但按照當時的規矩,對商朝的後裔不能殺光斬盡,為了防止商朝人叛亂,周武王把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三個他最信賴、最有能力的兄弟封為“三監”,也稱“三叔”,讓他們監視紂王的兒子武庚。武王伐紂時,蔡叔度戰功顯赫因此地位很高。

  周武王3年後去世,他的兒子姬誦接任天子,是為周成王。當時周成王還是個孩子,管理不了國家,於是周武王的另外一個親兄弟周公旦(就是被後人奉為聖人的周公)主動站出來幫助侄兒管理國家,代替周天子發號施令。這樣一來矛盾就出來了———雖然有一部分人支持周公旦,可蔡國的蔡叔度、管國(今鄭州)的管叔鮮、霍國(山西霍州)的霍叔處堅決反對周公旦。蔡叔度等人認為周公旦是想篡權,他們向全國發布公告,號召諸侯國和朝中大臣一起討伐周公旦,武庚一聽說蔡叔度等人要討伐周公旦,馬上起兵響應。就因為周公旦攝政的事,“三叔”和武庚一起發動了叛亂,剛剛建立的周王朝又陷入了混亂,這就是所謂的“三監之亂”。

  據歷史記載,當年周公旦與蔡國的戰爭主要在蔡國的都城進行。蔡國的都城建在岡山上,西面汝河環抱,並且澗渠縱橫,不便戰車行駛。蔡叔度曾在這裡指揮軍隊,憑借汝水、澗渠防守。後來周公旦的軍隊攻占了蟾虎寺一帶地區,從蟾虎寺向東,首先攻破蔡城的北垣,蔡城隨即失陷。清代蟾虎寺碑上刻有“周公東征,屯兵蘆嶺,日久方克”的字句,說的就是當時戰爭的情況。

  戰爭以周公旦的勝利而告終。管叔鮮和武庚被殺,霍叔處被廢為庶人,蔡叔度被捉,軟禁在如今上蔡縣城西北2.5公里的蟾虎寺附近(後稱郭鄰),封國也被取消,公元前1038年鬱憤而終。

  蔡叔度死後,他的兒子胡“率德馴善”,一反其父所為。周公旦就把他推薦到自己的封國魯國去做卿士,協助其子伯禽,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公元前1038年,周公聞之奏請成王,將胡重新封到蔡國。胡於是成為蔡國的第二代國君,歷史上稱他為蔡仲。蔡仲回到封國,一面建立國家機構,一面繼續他父親未竟的事業———修築城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