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南台灣文化藝術網-藝術團體
台灣藝術研究院


  
    台灣藝術研究院(Taiw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ts)創立於2005年,為一全球性之文化藝文平台,旨在宣揚台灣精神豐富臺灣文化意涵,每年透過油畫徵件比賽,鼓勵文化藝術創作,以所展現台灣意涵之人、事、物、景為創作主題,並能確切代表臺灣精神之作品。院長:林富男。


  一、設立緣起

  台灣是富藏多元文化,面積占全球萬分之一,人口居世界第四十六位,全民致力於「人權、民主、和平、愛心、高科技與文化藝術」以柔性的力量,創造了傲人的經濟、民主與和平三大奇蹟。

  美麗的台灣Formosa,古今中外世人皆知,民風樸實,四季如春,山川峻秀,四面環海,色彩鮮艷,宗教信仰和政治圖騰活躍,科技前瞻又重視人文及關懷全球生態,這些都是台灣精神的所在。旨在透過油畫徵件比賽,鼓勵喜愛這片土地的人,利用油畫彩筆表現台灣的人、事、物、景之美,來表徵台灣優質文化及優化台灣精神,同時也展現台灣在新世紀的領航要角,讓台灣之美,藉由藝術創作傳遞給世人。為此,「台灣藝術研究院」2003年由“行政院”顧問林富男獨立創辦,以人本思維為中心,次年向政府註冊,完全不向政府申請補助,更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期待藝文的推廣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深耕,進而將台灣藝術文化推向大陸與國際接軌。

  藝術家與企業家亦應互相欣賞與學習,林富男當屬企業家,他說,企業以微笑曲線理論追求利潤,藝術家則強調文化思維來創新作品,兩者似應本著「學習、實驗、調整、適應、轉化」來豐富生命。台灣藝術家之創作,仍有強化獨特性的技巧空間,以創造差異化,藉以提升作品的價值,而企業家更應協助本土藝術走向行銷升級與國際展場接軌,以跳脫台灣多數藝術家所面對的微利窘境,將是我們的課題。從而台藝院也將以全球藝術環境趨勢掃瞄的重要結果,作為舉辦台灣藝術研究院油畫比賽的要旨,以累積台灣文化的新優勢。

  追求完美,止於至善,是藝術工作者存在的目的。而宏揚中華文化,展現台灣精神,則是本院與院務全體人員責無旁貸之任務與願景。台藝院立足台灣走向國際,我們會繼續努力奮鬥,發揚台灣精神,讓台藝院恆久流遠於全球,為華人世界創造更多的光與熱,使台灣藝術邁入無疆界的文化創意新境界。


  二、組織概要

  榮譽院長:呂秀蓮

  名譽院長:謝長廷

  院    長:林富男

  副 院 長:林富吉、史育女

  院 務 顧 問:李福登、李應元、呂桔誠、吳伯雄、周典論、林秀華、林茂聰、林秀華、金榮華(韓國)、卓來成、洪梅芬、洪勝雄、許崑源、
  陳盛山、陳 岩(大陸)、郭偉峰(香港)、郭林勇、黃元璋、黃志芳、黃福生、黃健庭、張富美、楊秋興、裴起林、廖秋東、黎奕生(澳門)、管碧玲、鄭國琪、劉俊鵬、賴國洲、顏純左、蘇南成 

  院 士:王守英、李春成、林兆藏、林勝雄、周天龍、吳永欽、洪根深、施並錫、許一男、許自貴、陳文龍、陳瑞福、陳節惠、陳銀輝、陳輝東、莊明中、黃光男、黃進龍、張炳堂、張秀如、詹浮雲、楊騰集、廖本生、蔡正一、賴武雄、謝里法、簡昌達、顏逢郎、顏雍宗、蘇連陣、蘇憲法、陳淑華、萬基元(大陸)

  秘書長:柯芷吟

  副秘書長:劉世俊、三島優生雄(日本)、周芳如、王菁雪
  
  編輯組長:陳雅婷;組員:尤文欽、林錦雀、林千田、吳嘉琳

  典藏組長:林惠君;組員:王玲萍、呂美芬

  推廣組長:鄭麗美:組員:謝佳伶、林千畬、李素花、許美惠

  策展組長:林千圃;組員:吳育儒、吳嘉華

  管理組長:盧佩珊;組員:柯芊霓、陳素霞

  維護組長:黃敬堯;組員:柯志明、陳振隆

  典禮組長 郭晏儒;組員:徐萬澤、洪筱曼、吳嘉華、黃芝琳

  活動組長 林寶珠;組員:陳宥霖、吳燕芳、林千宸、王平菊


  三、發展願景

  台灣藝術研究院創立於高雄,完全屬於藝文團體毫無政治色彩,創會已歷十年,廣受台灣美術界重視。近年在華人世界生活圈亦常被論及。回顧歷史,台灣自1624年以來,外來統治的悲情,已成島民的歷史宿命,而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史也因此呈現斷裂性,難以進行累積性的、高層次的發展,肇致國家認同的混亂與本土文化欠缺延續的向上提升,然而也因此種遭遇而孕育出多元與創新的文化,得以迅速且跳躍性地進步,多元獨特的文化也轉化成台灣重要的資產。

  台灣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海洋生態,在歷史的交錯中,融合移民社會與中華傳統文化。自辛亥革命迄今,我們已有百年的風華;在這裡,已建構優質的公共建設、便利的運輸系統及完善的資訊服務,在面對數次國際能源動盪及金融危機,我們創造了舉世讚譽的「經濟奇蹟」,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成功典範。凡此種種,都表述台灣人民憑藉永不屈撓、奮鬥不懈的堅毅精神,創造了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的成就,這足以讓我們在世界上昂首闊步,仁者無敵,加之藝文教育普及,藝文欣賞人口日漸擴大,全民對美學素養不斷提升,台灣真的用文化軟實力壯大台灣。

  台藝院已典藏參賽者所創作的作品500餘幅,該等作品,從民國肇建,政府遷台到台灣民主經驗,經濟發展,環境變遷等課題,多深深地影響畫家的思維,他們選擇值得記憶與未來的想像,來架構主題,因此任何一幅作品,都有豐富又深奧的台灣故事。審究,所有作品概均備有本土特色的台灣文化,殊屬難得。這群從小接受美育培養的莘莘學子,其畫法及技巧融合傳統與創作,讓人出乎意表。他們用色彩散發美學活力,同時用精湛巧藝來詮釋色彩與意涵,充分表徵台灣的新精神,讓人不得至表敬佩,而近年來大陸藝術家的踴躍參與,讓典藏作品呈現更多元化而且更豐富。

  台藝院有鑑於台灣歷史正是在這種動盪而進步的,悲情而活躍的環境中,起伏不定、曲折不一地展開。為了豐富本土文化內容,鼓勵華人文化藝術創作,鋪陳環境來培育新秀,為藝術家創造更多曝光行銷機會,提供有志者多個舞台,給台灣多個美的賽事,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也期待,藉賽事來活絡台灣的藝術市場,讓本土創作廣被典藏,進而讓台灣的藝術家在華人世界具有影響力。我們以「分享哲學」來展現台灣人的愛心與軟實力,讓我們推翻以往台灣只能聽外國人說故事,轉化成我們用藝術作品說台灣的故事給外國人聽,使台灣的文化受人尊敬,讓人感動。文化就是生活,文化不只是經濟效益,還包含無形的附加價值,更具有美學經濟體的價值,21世紀的新經濟動力已經從第三波的「資訊產業」經濟,轉移至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它將成為推動經濟的主力產業。

  觀察台灣的藝術或文創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大致為多數藝廊經營規模偏小型甚至微型,然而真正的問題,還在於許多藝術家與具有創意設計與美學能量的業者,經營管理的能量偏弱,但其為達經濟效益,常需推銷外來藝術作品,更甚者,政府的文化藝術奬助條例,也大肆購置外來工藝,削弱台灣藝術家經濟能量,這如何提供本土藝術家良好的創作環境呢?當然政府亦應省思,藉擴大內需,提高文化預算,鋪陳優質藝術生態環境,以文創法為母,將「文創塑星計畫」廣納視覺、平面等項目,提供便捷的「投資、融資」、「獎勵、補助」以及「輔導」的機制,甚至透過金管會、經建會等配套措施,使其知識產權及無形資產可以質押借貸,以扶植本土藝術工作者與產業結合,使其量能齊動,方能提升國人藝文欣賞質能,涵養民眾審美取向,增加藝文消費人口之綜效。

  台灣業已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我們可以感受到ECFA整體經濟動能,讓台灣突破經濟被孤立的困境,走出經濟被邊緣化的威脅,尤其大三通後,陸客來台人數也屢創新高,創造不少經濟效益,同年締造GDP10.83%的成長率,我們期待,持續推動兩岸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促進兩岸和平發展昌盛繁榮,加強與國際相關組織接軌。

  綜觀全球發展趨勢,有越來越多的議題需要從華人的角度出發思考,與全世界合作解決,台灣人民對參與國際社會與活動有迫切需求及高度期待,我們要把握各種參與的機會與形式,取得新的資訊,尋找合作機會,讓台灣在亞太地區及國際社會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台灣藝術研究院創立已十年,我們庚續秉持賽事主題以「可展現台灣意涵的人事物景之美為創作主題,並能表徵台灣新精神之作品」,這是對台灣文化、台灣之美的執著,絕無政治意識型態或有黨派屬性的區別,台灣藝術研究院早期亦稱為台灣國展,是台灣全國的美展,而非「台灣國」的美展。探究從初創會名–台灣國展,到創作主題的訂定,從不規範參賽者的國籍與地域,因為政治是一場戲,有人上場隨即下場,旋再轉台與老東家對打,下台即被淡忘,而我們選擇為本土文化奮力盡心,就是期待您我在享有優化環境的同時,不忘乎為幸福優質的台灣持續努力,我們本著台灣人「正直、熱忱、樸實、勤奮、友善及包容」的本質,繼續鋪陳與打造台灣的核心價值。


  四、聯絡方式

  地址:台灣 高雄市鹽埕區七賢三路98號
  No.98, Cisian 3rd. Rd., Yancheng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Taiwan

  電話:+886-7-5212345

  傳真:+886-7-5214264

  E-MAIL:khhuk@kingship.com.tw

  http://cn.taiwanart.org.tw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