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轉基因商業化的幕後推手

http://www.CRNTT.com   2010-04-09 11:40:37  


轉基因作物并不能有效的增加產量。
 
  而官方科研機構與企業聯手獲利早在2006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2004年12月2日,農業部宣布啟動安全證書審批當天,一支叫“豐樂種業”股票飛速漲停,據公報顯示,這個公司當年與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共同組建成立了中科豐樂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開發抗蟲轉基因雜交水稻新品種。 
 
  種子公司:財源滾滾的轉基因“金種子” 
 
  此次三種轉基因作物獲批,輿論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稻米,而轉基因植酸酶玉米卻很少被人關注,但實際上該品種的安全性爭議更大。在玉米品種開花散粉之前,必須要在“負壓溫室,負壓實驗室”進行,但多位業內人士確認,研發該產品的中國農科院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驗室。然而農科院該項目負責人範雲六否認了質疑。 
 
  另據報道,農科院在產品獲得安全認證前,就以每年數十萬的價格將專利權賣給了奧瑞金公司,後者是中國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種子企業。該企業負責人亦否認了學界對於該產品的質疑,並聲稱公司擁有完備的負壓實驗室。 
 
  《經濟觀察報》報道該事件時引述多位業內專家的話稱:轉基因植酸酶玉米安全證書的獲批,範雲六等一些轉基因科學家和奧瑞金公司,是本次轉基因政策提速的“推手”。 
 
  可以佐證的是,08年底,奧瑞金公司董事長韓庚辰向中共中央統戰部提交了“發展我國生物技術,建立國家轉基因工程規劃”的建議。此後還有媒體報道,在農業部批准該產品安全證書前,的確召集了農科院相關專家以及奧瑞金公司的負責人進行座談,韓庚辰出席了該次會議,並在會上力陳玉米產業化的好處和前景。不過,韓庚辰對於這一報道始終予以否認,並聲稱自己沒有參加批准前的座談會。 
 
   在完善的商業社會中,利益游說是正常的,只要公開進行,並將其規範到合理的制度下即可。但由於本應獨立的專家與研究所往往與政府或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使得游說行動不足以被公眾信任。

  另外,在轉基因本身的安全性仍存爭議的情況下,政策在利益集團的游說下悄然轉向,這或許才是公眾恐懼的真正原因。

(來源:網易新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