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改革的中間路線和中間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10-10-20 08:36:15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訊/“中國的改革有沒有出路,在於改革者是否能夠超越左右,是否能夠動員中間力量,中間力量是否能夠走上前台。”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鄭永年的文章“中國改革的中間路線和中間力量”,內容如下:

  目前中國各方面的改革困難重重,除了領導層缺失共識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找到改革可以依靠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第二方面的因素更為重要。因為如果沒有找到改革的支持力量,即使有改革的理念或者共識,也無法付諸實踐;同時,在沒有找到支持力量的情況下,改革者也就不知道為誰而改革,為什麼而改革,也就很自然失去了改革的方向。

  上世紀九十年代,儘管社會上對改革的討論不多,但黨內對改革有共識,而且改革者也找到了支持力量;改革不僅方向明確,而且執行也很得力。但是這些年來,改革淪陷於左派和自由派之間無謂的爭論。至少從表象來看,中國的改革領域,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實際政策,都已經高度分化。然而,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左派還是自由派,其理念實際上都不符合中國的現實,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都來自西方,而非對中國實踐的總結和反思。換句話說,高度分化的爭論與中國的實情並無多大關係,因而也不會有具有實質意義的支持力量和解決的辦法。

  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來自西方,政治上的自由主義也來自西方。中國本身有自由主義傳統,而改革開放之後又培養出很多自由主義要素來。但對於這些來自中國的傳統和新的要素,信仰西方自由主義的人是不屑一顧的。另一方面,在中國,對自由主義的批評,主要來自那些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人物。但是馬克思主義也來自西方。馬克思主義基本上是一種批評學說,甚至是一種革命學說。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後,其在中國的革命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如今是建設年代,那麼自然就要把馬克思主義轉變成為一種建設的學說。儘管人們一直在探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但事實上依然看不到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怎樣的,如何有利於建設。在實踐層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繼續呈現出其傳統性,即批評和革命性,也就是對現存制度的批評。中國改革開放後開始實行的市場經濟,在很多方面非常像馬克思當年所批評的原始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因此在當前仍然是最有效的批評現實的方法。這在左派那裡表現得很明顯。問題在於馬克思主義並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至多,在這個群體中,有人就懷念起計劃經濟,甚至毛澤東時代貧窮但平等的社會主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