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祭孔的文化省思

http://www.CRNTT.com   2010-10-29 11:40:26  


 
 到了後世,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通過相權對皇權的約束、諫官和清議對朝政的引導、書院裡的處士橫議等種種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方式部分實現。他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於當今有借鑒意義;他所說的“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強調了讀書人在治世與亂世所應該堅守的品格。傳統中國讀書人在實現一個“王道世界”的目標時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宋儒朱熹那樣的“得君行道”,期待與明君合作治理天下,另一種路徑則是王陽明所推崇並躬行的“覺民行道”,走面向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的下層啟蒙道路。不管哪一種道路,讀書人都不是將自己定位為權勢的傳聲筒與應聲蟲。

  其次,孔子學說裡說得最多的是讀書做人的道理,他念茲在茲的是如何將學生培養成“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君子成為儒家文化裡的一種理想型人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等等,都在強調作為讀書人的君子應該與普羅大眾有著不一樣的人格操守。這種人格操守除了體現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蒼生意識和責任,還體現在精神生活之中,尤其表現在對於財富的淡泊態度上。所謂“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都在說明在富貴與貧賤的社會區隔之上,更有一套超越世俗的人格理想標準。這種人格更注重人的內心世界的拓展與心靈生命的滋養,對於現世財富(尤其是來源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財富)有著一種疏離感甚至鄙薄心。君子更在意的是“道”,孔子在這方面闡發的精義,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歷經千萬祀而不滅,共三光而永光。這些資源可以轉化為當代中國人追求正義、公平和公道的動力。

  筆者大學時代因為偶然的機緣,經常與一幫朋友親炙長沙岳麓書院的一草一木、碑刻楹聯,在日常的親近之中,似乎也感受到了傳統的精神魅力。比如書院一副對聯中的一段話,“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對我們這些年少輕狂者就影響至深。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對精神生活的在意,對公共生活的責任意識等等,都是在這種不經意的機緣之中習得。然而,傳統被綁架在博物館裡供人憑吊與玩味,這正是傳統儒家文化的悲哀之一。

  在當代中國,孔子的政治思想資源與道德資源,如何演化成有著公共精神、敢於承擔責任的現代積極公民的人格內涵之部分,值得思考。

  作者:唐小兵 2010年10月28日 來源:南風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