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通脹反映結構性問題 減稅是當務之急

http://www.CRNTT.com   2011-07-07 08:17:53  


本次通脹是通過貨幣現象對結構失衡的一種自發反映
  中評社北京7月7日訊/近幾個月,中國CPI都在5%左右的高位徘徊,而且呈現出持續攀高的態勢。與此相應,貿易順差則出現波動,前一段持續下降,四五月份又再度上升。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國家工商總局行政學院副院長李德偉文章認為,以“貿易順差過大解釋通脹的觀點”失之片面,影響了對中國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的解決。文章如下。

  一、“順差過大引發通脹說”失之偏頗

  自去年10月以來,央行已多次加息,11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按每次提高準備金率0.5%、可凍結約3700億元資金計算,總共可減少貨幣流量26467億元。

  然而,市場的回答是:3月份CPI為5.4%,4月為5.3%,5月為5.5%。貿易順差從4月份海關總署公布的114億美元反彈至5月份的195億美元。與此同時,通脹壓力未見減輕。

  有趣的是,關於本次通貨膨脹的原因,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但治理措施反而集中在緊縮貨幣。為此,人們經常用弗裡德曼“通脹是貨幣現象”的話來解釋。誠然,貨幣發行過多,當然是貨幣現象;但貨幣發行過多,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相對於實體經濟本身來看的。就是弗裡德曼自己也說:只有貨幣偏多,一項商品的供不應求才能傳導到其他商品的價格上。這里顯然包含商品供不應求的意思。

  “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也是一樣。從表面上,隨著貿易順差規模的不斷攀升,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增加,迫使央行必須回購美元,投放基礎貨幣,從而推高了通貨膨脹。這似乎也很有道理。問題在於,以貿易順差論來說,如果事情真是如此簡單,那麼擴大進口以減小貿易順差就可以解除通脹壓力;或者通過加息、提高準備金率也可以達到回收流動性的目的。但是,只要深入分析實體經濟,就可以發現更多的問題。首先,從商品結構看,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國內產能過剩的行業,不會影響到國內價格上漲。再說總量,中國貿易順差已經持續多年,而且在2008年達到2954億美元的歷史高點後持續下降,2009年順差為1962億美元,2010年進一步降至1831億美元,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中國從貿易順差約200億美元到今年3月貿易逆差80多億美元,近兩月又再度回升,因此,以此解釋本次通脹出現後連續減息、提高準備金率而通脹壓力未能紓解現象未免牽強附會。

  從國際經驗看,貿易順差較大的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德國、日本等出口大國也多年保持著較大貿易順差規模,但德國物價長期保持相對穩定,日本則多年被通縮困擾。可見,以順差過大解釋通脹是失之偏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