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通脹形成的五大深層機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8-19 08:29:28  


 
  第二,中國依賴於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進出口規模和結構不平衡,特別是出口壓低和進口拉升國際市場價格,形成國內出口推動和進口輸入的通貨膨脹。“九五”、“十五”時期,出口分別年均增長11%和25%,2008年年底以來,我們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出口負增長18%,2010年恢復性增長到2008年的出口規模,即使這樣,“十一五”期間,出口年均增長率仍然為11%。特別是,2011年上半年,出口增長速度恢復到24%。出口強勁,如果沒有相應的國內供給增加或者相應的進口與之平衡,生產出口品形成的貨幣購買力,與出口形成的國內供給缺口,會導致國內物價上漲;當中國到國際市場進行採購,購買的需求量較大,比如鐵礦、石油、農產品等,拉動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給國內形成輸入型的通貨膨脹;而在進口結構中,當中間產品過多、消費品不足時,由於不能吸收國內生產出口品形成的勞動工資等貨幣投放,會導致國內消費物價上漲。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居民和企業手中握有升值的人民幣,而國家用出口換來的貶值的美元外匯去購買美元標價的物品,這樣在過去居民和企業手中的人民幣表示的購買力與用美元進口後的貨物之間,形成了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的差額,從而造成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假如,過去居民和企業由於從事出口品生產和外貿,手中有800元的人民幣,合100美元;而出口換回的100美元的貨幣,由於人民幣升值和美元貶值,現在只能進口相當於國內600元人民幣的貨物。僅就進出口方面計算,現在的人民幣比過去貶值25%。從經濟學道理上講,就是通過對外人民幣升值和美元貶值,對內人民幣通貨膨脹,來消化進出口之間巨大的貿易順差。

  從進出口運行的數據情況分析,“九五”和“十五”期間,進出口貿易順差的規模分別為12390億元人民幣和17517億元人民幣,而“十一五”時期五年間,貿易順差規模迅速增加到75030億元人民幣。進出口規模和結構不平衡,在內外貨幣關係上表現為貿易順差;國際收支不平衡,導致外匯占款投放形成的人民幣流動性過多,引致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因此,從數據上看,沒有相應的國內有效供給平衡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人民幣升值,是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的第二大來源。

  第三,重大工業、大企業發展,輕服務業和小企業生存,而小生產式的農業,是極容易形成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劇烈交替波動的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從發展方式來看:1.各地大工業、大資本、大企業拉動經濟增長,已成為主要戰略。大工業、大資本和大企業,在其大幹快上和大規模投資時期,往往需要更多的信貸,形成更多的流動性,如果超過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供給時,就會引起工業品出廠價格和消費價格的上漲。2.由於服務業對增加GDP不迅速和不顯著,特別是對財政貢獻不大,往往被輕視。而服務業長期發展不足,提供的服務業供給不足,不能有足夠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吸收和平衡一部分大工業、大資本和大企業投資形成的購買力。3.現在的注册登記、監管審批、稅費、融資等體制,是鼓勵和保護大企業的一種制度安排,小企業在這些方面受到歧視,創業、投資和經營都非常艱難,後果是,服務業供給不足,輕工業生產品供給不足。4.而家庭小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對市場形成蛛網式反應,價格劇烈波動。如2011年7月份豬肉價格上漲56.7%,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1.46個百分點。

  而當因通貨膨脹嚴重,極力壓縮投資,包括與全球經濟下行叠加時,由於大工業形成的供給過多,供給的出口受阻,供給被迫轉向國內市場,而國內由於服務業發展不足,小企業很難生存,就業率相對降低,GDP中勞動所得相對減少,工資形成的收入購買力無法平衡突然增加的大工業供給和出口轉內銷供給,就會形成供給大於需求的格局,經濟很快又步入蕭條。中國經濟在1997年年底和2008年年底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