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誰來“南巡”?

http://www.CRNTT.com   2012-01-21 09:50:22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訊/“在鄧小平‘南巡’20周年的今天,人們期待著執政黨能夠再次尋找到改革靈魂,再次殺出一條血路,把中國的改革事業推到下一個階段,以實現執政黨“立黨為公”的理念。”新加坡聯合早報昨天登載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誰來“南巡”?》如是說,詳論如下:

  如果說鄧小平1992年“南巡”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為經濟改革找到了突破口,那麼今天所需要的第二次“南巡”,就是要把社會改革確定為執政黨的政治路線,確定為下階段的主體性改革,並且找到政策執行的突破口。

  改革遇到了困難,人們自然訴諸於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當然不可或缺,問題在於什麼樣的政治改革?在民怨沸騰的情況下,走政治激進化的道路是最危險的。無論是蘇聯東歐共產主義的解體、中國1980年代的經驗,還是近來中東北非的動蕩都說明了這一點。從民意的角度來說,政治改革的議題最容易被激發出來,但一旦政治激進化,就會導致國家進入一個毫無發展方向的困境。

  社會改革要優先於以選舉民主為核心的政治改革。社會改革就是要解決民生問題。世界歷史證明,以民生促民主,人們才有可能得到好的民主;反過來,以民主促民生,還沒有成功的例子,壞民主的例子則不少。中國的政治改革必須有序推進。實際上,中共十七大已經確定了“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的政治發展路徑。很可惜,這些年來,政治改革處於停頓狀態,在一些重要方面尤其是法制和法治方面,甚至出現重大的倒退。政治改革停滯不前的局面要改變,但很難成為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在社會改革。

  首先,為什麼要把社會改革界定為下一階段的主體性改革?這裡有幾個主要原因。第一,通過第一階段以經濟改革為主體的改革,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得到確立。經濟改革仍有很大的空間,但主要是制度的改革或者改善問題。總體國家制度要得到改革,就必須找到新的突破口。較之以選舉政治為核心的政治改革,社會改革並未涉及政治精英的核心利益,而且社會上下容易取得共識,比較容易進行。同時,較之政治改革,社會改革的可控性也高。就是說,即使犯些錯誤,比較容易糾正。政治一旦激進化,就很難控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