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知識分子的權力從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2-03-13 09:23:51  


 
話語就是權力

  “話語就是權力”。指出這一現象非常重要。儘管這是不可避免的社會現實,但這種現實的存在至少提醒人們要對知識和權力之間的關係有清醒的認識。在一些領域,權力往往以知識的形式展露出來。這種情況的存在,對知識分子來說,至少有三點意義:第一,這要求人們不要害怕權力,權力不見得就是真理(即接近實事的知識),掌握權力不見得是掌握了真理;第二,權力是可以被挑戰的;第三,權力結構是可以被改變的。改變權力結構的其中一種有效方法就是改變論證這個權力結構合法合理性的知識體系。知識可以被權力用來把自己合法化,那麼改變知識也就可以改變權力的合法性基礎,從而把變化的因子引入權力結構。很顯然,在改變權力結構過程中,知識的生產者(或者知識分子)必須扮演一個關鍵作用。如果普通社會成員傾向於接受統治階級的話語,那麼知識分子必須對此保持理性精神,對現存權力結構保持批判的態度。不過,我們不能把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僅僅理解成為一種破壞力量。任何權力結構,無論是政治權力,或者知識權力,一旦形成,就會傾向於發展成為一種既得利益,開始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一旦這樣,這個結構就會開始自我萎縮。批判變得重要起來,因為批判促使這個結構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處於一種開放狀態,向未來開放。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開頭提出的問題,知識分子的權力從何而來?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西方背景下的知識和權力之間的關係了。主要有三種:

  一、知識分子權力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解釋現實的能力,也就是創造新的知識體系的能力。這個群體可以被稱為知識創造者或者生產者;

  二、知識分子的權力也可來自對知識的使用。知識使用的對象可以有不同,可以為了自我,或者其他社會成員,例如掌握政治權力者和經濟權力者。知識使用的目標也可以有不同,例如可以為了維持或者改革現存的體系,也可以是為了追求利益;
  三、知識分子也可以通過反體制(無論是現存權力體制還是知識體系)而獲得權力。這是批判傳統領域的知識分子。

  這裡面又經常可以看到兩個不同的次群體。第一個群體可以說是“規範派”,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往往是職業的批判者,從“應當怎麼樣”的角度也即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來批判現實世界。他們很少質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否合理、是否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可行性、是否能為社會增經利益等問題。這部分人往往從社會公眾尋找權力,即通過勸說公眾相信並接受他們的理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群人往往採用的方式就是首先搶占道德制高點,把自己點綴成為道德的化身;同時也竭力從道德角度來批判現實或者他們的反對者。

  另外一個群體可以被稱為“實證派”。這個次群體即上面所說的第一類知識分子即知識創造者重合。他們不是對道德不感興趣,而是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努力做到“去道德化,”因為他們關係的是事物本身到底是怎樣的、未來的發展邏輯怎樣、如何為社會增經利益等等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