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被遺忘的中國當代最慘潰壩事故

http://www.CRNTT.com   2012-08-04 09:00:01  


 
  “會議室裡,一身泥一身水的人們或席地而坐,或靠墻而立,把劉培誠圍在中間,個個言辭鏗鏘、語調熱烈。有的主張加高大堤,有的主張炸開副壩洩洪,減輕對大壩的壓力。各種意見相持不下,會議延續了一個多小時,直到最後,人們才突然發現有關抗洪搶險的一切方案都無法實施。水庫革委會副主任尷尬地告訴大家:防汛倉庫裡沒有鐵鍬、草袋,更沒有一兩炸藥,只有幾根小木棍和幾只民兵訓練用的木柄手榴彈。”(於為民,《75.8浩劫內幕紀實》)劉培誠無奈宣布散會,慰問了一遍災民,又上壩看了看水情,然後坐車離開了板橋。地革委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陳彬,為了搜集好人好事以供宣傳之用,當晚留在了板橋。

  8月6日23時,板橋水庫的水位已經高達122 .91米,而設計規定的最高蓄水位只有110.88米,主溢洪道閘門抬高出水面,輸水道也於7日凌晨1時全部打開洩洪。但水位仍在急劇上漲。7日中午,留在水庫督陣的地革委副指揮長陣彬宣布水庫處於緊急狀態,派人火速到駐馬店去,.催促地委、地革委立即與駐軍聯繫,派部隊到水庫搶險,搶修通訊線路,運送草袋、發電機和其它防汛器材。並要求水庫管理局和板橋公社組織力量上壩頂,等防汛器材運到後立即投入防汛搶險。但結果是:地區防汛指揮部用電話詢問水利局是否準備有麻袋和草袋,回答是沒有;又詢問供銷社、糧食局等部門,回答同樣是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麻袋,沒有炸藥,沒有鉛絲,沒有木材……什麼都沒有。1975年的駐馬店,深陷在文革的浩劫之中,山頭林立,各派力量忙於內都,防汛事務早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20多個小時之內,駐馬店地區二十六座大中型水庫相繼垮壩

  沒有任何防汛設備和物資,採取不了任何措施,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水庫的水位迅速上升,但沒有人想得到壩會崩潰,8月7日,還有人向板橋水庫管理局副局長趙文範匯報壩裡的魚都從溢洪道跑掉了,應該派人去攔一攔。但潰壩的一刻終於到來了,目睹了潰壩的全過程的地革委副指揮長陳彬回憶道:

  “電話不通,報話機不通,從壩南到壩北,只好派人來回傳遞消息了。水位離壩頂還有幾寸,看樣子很快就會平壩頂,南壩頭引橋豁口到處漏水,大家七手八腳去堵,哪裡能堵得住?雷貼著壩頂炸,閃電賊亮賊亮,照著滿世界大雨,頭上是水,身上是水,腳下踩的還是水。很多人躲到壩上的—座小涼亭裡,免得雨水澆身。不知道誰搬了張椅子讓我坐下歇一歇,恍恍惚惚到了0點左右,只覺得眼前刺眼地亮了一下,接著是天崩地陷般一聲巨響,壩基一個趔趄象翻了個個兒,腳下水聲震耳,我下意識地想到水庫出事了。這時候,洪水已經翻過防浪墻,剝去沙土層,從大壩跨越汝河身的地段推開了缺口。缺口處水浪翻滾,象燒開了鍋,眨眼問,缺口越衝越寬,在壩南和壩北的人被隔在兩岸,沒法過去,也沒法聯繫,水庫革委會主任張群生很緊張,用眼直楞愣地望著我說個沒完:‘這可咋辦?這可咋辦?’” 

  當時在板橋水庫擔任技術員,負責管理灌渠的胡德風,如此回憶管理層在水庫潰壩前的“不作為”:“5號那天,……無法聽到天氣預報,按照操作規程應該放水,但接不到上級指示,誰敢做主?7號上午,天又下大雨,溢洪道放水,聲音如雷灌耳,水浪跳出很高,這叫遠驅水躍。其實這故障1972年就出現過,一直也沒解決。地區水利局陸工程師去看情況,同意開閘放水,是全開還是壓一點,沒有明確意見。閘門壓了一下,聲音小多了,安全瀉量每秒四百五十立方米,結果只放了三百立方米。中午,副溢洪道也開始放水,雨勢有增無減,……水庫進的多吐的少,這樣下去不得了。按規定,超過設計水位時溢洪道閘門要全開,不少人都感到了這一點,認為閘門必須全開,但沒一個人明確表示。閘門全開時可超過700個流量。……當時,我建議能不能扒個口子放水?1963年防汛時也提出過扒口子的方案。事關重大,領導不肯表態,我也就不敢再堅持了。”

  駐馬店地區水利工程師王雲亭也認為:“遺憾的是當時領導反應遲鈍,一方面束手無策,一方面又僥幸地認為不會垮壩。”當時在板橋水庫水產隊當工人的陳志家,潰壩前夕被派去設網攔截從副溢洪道跑出去的魚,他回憶說:“水庫革委會副主任紀嚴說過:要是完不成任務,不堅守崗位,我槍斃了你們。這號人,對人家是馬列主義,對自己是自由主義,我後來聽說,他怕呆在水庫出危險,自己找個借口先跑了。”

  8月8日0點,板橋水庫潰壩,汹湧的洪水呼嘯著撲向下游。但是,沒有人向駐馬店地委預告過板橋水庫的險情,下游的數百萬百姓也同樣對險情一無所知,沒有採取任何撤離和轉移措施。而與此同時,洪河上游的另一座大型水庫石漫灘水庫也已潰決,洪水突破洪河防線,橫衝直撞,到處漫流。從8月7日4時到8口1時40分,20多個小時之內,駐馬店地區二十六座大中型水庫相繼垮壩,千里平原,瞬間變成千里洪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