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PPI與CPI背離表明經濟困境猶存

http://www.CRNTT.com   2012-12-11 08:55:25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訊/12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總水平同比增速為2.0%,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增速為-2.2%。

  新京報發表財經評論人楊國英文章表示,儘管,CPI重回“2時代”,對於新興經濟體而言,是初步告別通縮之憂的信號;但是,如果結合11月份CPI同比增速的正值以及PPI同比增速的負值,則提醒我們對當前宏觀經濟不宜過度樂觀。更何況,PPI與CPI的陰陽走勢,其實早已從今年2月份持續至今,亦即是說,與今年相對偏低的CPI同比增速相比,PPI同比增速更是持續低至負值。

  眾所周知,CPI作為物價指數,主要由衣食住行等居民消費品價格所構成,而PPI作為工業出廠價格,則主要由能源、礦產等大宗商品價格所構成。兩者之間,CPI更能體現居民消費需求,而PPI則相對體現企業投資需求;CPI對貨幣流通量更為敏感,而PPI則相對反映貨幣流通速度;經濟刺激對CPI的傳導期較短,而PPI則需要相對較長的傳導期以及企業對經濟信心的恢復。

  文章指出,PPI與CPI持續的陰陽走勢,已明確昭示中國經濟的困境猶在。這是因為,在今年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雖然CPI走勢已經初步企穩,短期內產生通縮的概率亦已大幅降低,但是貨幣數量的相對寬鬆以及地方版4萬億投資刺激的初步啟動,並未能有效加快貨幣真實流通速度,企業對未來經濟依然缺乏信心。

  實際上,在中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模式下,其絕大多數時期是PPI同比增速高於CPI,以2000年以來為例,PPI同比增速持續低於CPI的,僅有2001年2月-2002年11月、2007年4月-2008年3月、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以及2011年10月至今四個階段。如果前三個階段姑且可以對應為,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那麼當下仍然持續的這一階段,在美國經濟已初步實現復甦、歐債危機已相對緩和之下,則顯然不宜完全歸之為外因。

  當下PPI同比增速持續低於CPI,不僅不能完全諉之於外因,而且自今年2月以來,PPI與CPI分隔陰陽(負值和正值)兩界的態勢之嚴重,更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罕有。對此進行探析,則主要因為,歷年大規模投資已經造成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投資相對飽和,而已經存在的巨額地方債務則更使得貨幣大幅寬鬆空間明顯受窄,當然,發達經濟體為平衡財政收支所推行的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亦是對中國當下投資需求形成弱化的因素之一。

  在基礎設施以及粗放式製造業相對飽和之下,貨幣政策的持續寬鬆,雖可短期維穩,但卻無法根本促進投資需求,更可能引發CPI通脹的再次抬頭。而發達經濟體的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雖然相互協調,但在其財政收入嚴重失衡之下,短期內亦難完全改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