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的三難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3-05-08 08:25:51  


 
  現在回到對中國當前經濟減速的解釋。先看看幾個關鍵的現象。一,從支出方看, 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出口增速大幅下降,淨出口下降是從需求方拉動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從生產方看,中國的經濟活動金融危機前向工業部門集中,在此之後的多年時間向服務業和建築業轉移。三,2008年金融危機是中國經濟增速的分水嶺,危機前五年是兩位數時代,危機後趨勢性下降,現在到了七上八下時代。

  “富人的煩惱”假說對危機後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即便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也很有限。其一,“富人的煩惱”與金融危機和出口增速突然大幅下滑沒有顯著聯繫;其二,“富人的煩惱”能夠解釋經濟活動從工業向服務業轉移,但是不能解釋為什麼以金融危機為界發生這種轉移;其三,從國際經驗來看,中國人均5000美元的發展水平距離富人的標準還有很大距離。中國大部分還是窮人,工業品部門生產效率繼續提高的餘地還很大。

  “缺陷的市場”假說與上面幾個現象保持一致。中國的工業部門以製造業為主體,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部門。而中國的服務業裡有一半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部門,比如餐飲、旅遊、零售等等;也有一半是受到嚴格管制的部門,比如醫療、教育、通訊、金融等等。服務業總體而言是個市場化程度較低的部門,接近於教科書中的壟斷競爭市場。金融危機爆發和外需下降,主要打擊的是工業部門,迫使經濟資源離開高度市場化的工業部門,轉向市場化程度低的服務業部門。這種轉移更大程度地暴露了“缺陷的市場”,內生的經濟增速下降。

  除了這兩個假說,對中國經濟減速還有其它一些解釋,比如“人口紅利消失”、“外需下降”。前者有些像“富人的煩惱”,發揮作用但未必關鍵,與關鍵證據難以對接;後者在邏輯上不完整,可以作為“缺陷的市場”假說中的一個環節。

  金融杠杆率為何提高?

  如果是“富人的煩惱”帶來的經濟下滑,政府沒必要出手,資源已經被充分利用了,增長放慢是沒辦法的事情。“缺陷的市場”則不然,資源沒能得到充分利用,政府有政策空間改變這種局面。

  多數情況下,政府會採取刺激政策,擴大需求,調動更多的資源參與經濟活動,降低福利損失。刺激政策能在短期內減少就業和產出損失,代價是必須依賴更大程度的債務擴張。可以用反證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如果能夠依托比市場機制更低的債務擴張帶動收入增長,市場機制本身就會發現並做到,無需政府出面。

  換個角度看,在一個市場化程度更低的環境下實現資源的充分使用,必要條件是相對於較高市場化程度環境下更高的需求水平。更大的債務擴張才能帶來更高的需求水平,但是在壟斷的市場環境下,需求擴張帶來的收入增長有限,債務/收入比提高在所難免。

  刺激政策工具的選擇影響著債務/收入比上升的幅度。如果刺激政策有較大的正面溢出效應,刺激政策雖然提高了公共部門的債務收入比,但是會降低其他部門的債務/收入比,全社會的債務/收入比上升有限。如果刺激政策不具備較大的正面溢出效應,甚至還有顯著的擠出效應,刺激政策措施主要不僅帶來局部的債務/收入比顯著上升,也會帶來全社會的債務/收入比顯著上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