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的三難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3-05-08 08:25:51  


 
  中國的情況不樂觀。中國服務業部門的管制普遍而且嚴重,這種環境下要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非得更大程度的債務和需求擴張才能奏效。政府主導的債務擴張行政色彩太濃,正面的溢出效應難以保障。

  在缺乏市場環境實質性改善的前提下,只要政府不願意閑置資源,刺激政策和債務擴張就難以避免。2009和2010年是銀行信貸和地方融資平台擴張,監管部門擔心風險不讓做了。2012年影子銀行擴張,監管部門又開始了新的擔心。接下來,不是重新回到銀行信貸擴張,就是開辟新的領域,比如地方債。這樣幹時間長了,債務/收入比不斷放大,未來爆發金融市場動蕩的概率大幅增加。

  在資源閑置和金融市場動蕩兩難之間,如果非要選,後者未必更差。

  改革為何難?

  通過政府職能改革,在更低的債務擴張下實現資源充分利用,擺脫增長陷阱與金融動蕩的兩難選擇。但是改革也是一難,因為改革會帶來一定時期內政治、經濟甚至是社會動蕩的概率增加。能改革成功的國家不多,少數幸運的國家也是經歷了金融市場動蕩以後,才痛定思痛總結教訓,成功實現了改革。

  改革的結果是一系列條件概率放在一起的結果。政治家的信念、決心、共識和能力是前提條件,方式方法也決定成敗。諸多因素放在一起,至少短期來看經過風險調整後的改革成果就未必那麼大了。

  堅持不下去的改革還不如不改,結果可能會比出發點更糟糕。全面鋪開的改革風險很大,這意味著政治和經濟秩序大面積的真空期。也許過了真空期就是一片光明,但真空期就可能斷送一切。次序顛倒的改革很危險。金融開放先於國內金融市場發展葬送了不少國家的前途。抓不住重點的改革是瞎折騰,耗費了政治家的熱情和精力以後,改革中斷收場。

  三難選擇只是短期利益的權衡,長期來看改革是唯一的出路。給定政治環境,找到恰當合理的改革方式才能謀取更大的改革收益和更小的過渡期損失。過去的成功經驗是抓住一個能做大蛋糕的行業,推進其市場化進程。這個過程政治壓力沒那麼大,收益很顯著。這些經驗在今天依然適用。看看健康行業,千萬量級的潛在就業潛力,難以估量的投資潛力,所缺的就是機制。一屆政府搞好一個關鍵部門的改革,就業壓力能極大緩解,債務擴張沒有太大必要,經濟增速就算下滑也相對有限而且沒有嚴重的資源閑置損失,三難困境大大緩解。(文章來源:FT中文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