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管清友:中國改革的新經濟學範式

http://www.CRNTT.com   2013-05-17 08:39:15  


經濟學家管清友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訊/上海證券報日前登載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家管清友的文章“中國改革的新經濟學範式”指出,中國的挑戰,不在經濟領域,而在社會和政治領域;不在短期,而在長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仍然很大。但是,經濟學家早已做過預警:增長未必帶來發展。今天的中國,人們對於腐敗、環保、自由的關注,絲毫不亞於對經濟發展的關注。文章詳論如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在他的新著《鄧小平時代》中說,“鄧小平接班人面臨的挑戰”,包括為全民提供社會保障和公共醫療;重新劃定和堅守自由的界線;遏制腐敗;保護環境;維持統治的合法性。儘管與中國官方的話語體系不同,傅高義教授所列舉這幾點挑戰,至今仍然排列在中國決策者目標函數的前幾位。

  按歷史學家唐德剛的說法,從先秦以來中國歷史的長周期來看,當下的中國正處於 “歷史三峽”之中;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史的變遷來看,當下中國正處於邁向國家制度建設時代的門檻之上。時勢造英雄,天降大任於斯人。改革,是進行時,而非過去時。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宏觀經濟管理的改善、公民社會的建設還是技術創新的激勵,改革的目標應該建設一個美國經濟學家奧爾森所說的“強化市場型政府”。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則需要現代國家哲學和制度的建設和創立。

  由此可見,中國的挑戰,不在經濟領域,而在社會和政治領域;不在短期,而在長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仍然很大。但是,經濟學家早已做過預警:增長未必帶來發展。今天的中國,人們對於腐敗、環保、自由的關注,絲毫不亞於對經濟發展的關注。與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的內外環境不同的是,如果我們不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撬動存量,改善分配,優化制度,那麼長期的社會和政治領域的挑戰將吞噬之前三十年經濟改革的成果,乃至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和權貴資本主義泥沼。社會管理的改善,公民社會的建立,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要做的大事。跛腳的經濟發展不僅不利於經濟本身,也會讓社會和政治領域的風險不斷積聚。很多經濟學家開始更為關注社會問題,原因就在於此。中國的發展問題是太過重要的事情,所以不能僅僅交給經濟學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