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上海自貿區金融發展空間有多大

http://www.CRNTT.com   2013-10-15 07:56:37  


 
  5.全球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和粗放型經濟增長的代價,必然要求我們將製造業的生產環節延伸到綠色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環節(微笑曲線的右端第二環節),為此,支持這種從前端的“產業金融”向後端的“商務金融”延伸和轉型的任務,就必然成為上海自貿區率先應該完成的任務(香港經驗)。

  今天打造“物流金融”、“租賃金融”、“倉儲金融”、“航運金融”等創新金融業務,對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和由此推動的服務業繁榮格局至關重要。但是,這種重視“輕型化、差異化、透明化”的商務金融服務模式,顯然和傳統的僅僅依靠抵押放貸的產業金融模式有很大差異!如何由此產生能夠給金融機構帶來主打收益的盈利格局,如何控制高違約的風險,這是接下來中資金融機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而對政府部門而言,商務金融“真實狀態”的識別和提高商務金融運轉的效率,可能是我們政府最需要補上的“專業課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具有比較優勢的香港金融業和金融監管部門,應該可以在自貿區起步的階段中,獲得更多的合作和共贏的機會。

  6.金融體系建設一定要把大眾財富收入增長作為重要的努力目標。但是,由於當前國際金融環境的複雜性和監管水平的局限性,上海自貿區的亮點並沒有在人民幣財富金融管理的離岸業務上得到體現(微笑曲線右端第三環節部分,美國經驗)。

  從中國股市換手率如此之高的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散戶投資者對風險的厭惡程度遠遠超過了成熟市場的平均水平,它更進一步提醒我們中國需要大量的安全資產以滿足廣大投資者的需要,但是,由於中國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金融市場發展不成熟,所以,中國市場缺乏健康投資的安全資產。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閑錢投資到了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中,利用土地資源相對於貨幣的稀缺性,又觀察到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那種“避免硬著陸”的調控方式,來做出房價今後只漲不跌的“安全性”判斷。於是,這更加會導致這些社會大眾把長期的閑資放在房地產市場中進行“儲蓄”的後果。這樣一來,中國貨幣今天使用的“低效率”(大量資金沉澱在房地產市場中)問題就會為明天的市場風險放大埋下了極大的後患。

  因此,我們應該利用好上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的契機,通過開放的市場引入更多更強的好企業,同時,也應該吸引海內外優質的堅持“價值投資”理念的專業化金融團隊,共同打造中國大眾“財富收入增長”的市場繁榮格局,以制度建設和完善作為改革的切入點,以對上市公司的質量追求作為監管的努力方向,來替代今天靠“資金市”和“政策市”支撐中國股市市值的尷尬局面。

  7.消費金融業務(微笑曲線右端的第四環節)的過度擴張會惹來嚴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所以,在加強征信管理的基礎上,需進一步提高資產證券化的創新能力。儘管如此,由於今天中國人均收入較為低下的局面無法短期內得到徹底的改觀,所以在這方面,上海自貿區的開放政策應該謹慎推進(韓國經驗)。

  中國今天消費金融的發展存在的問題不是表面上的信用問題和流動性問題,而是隱藏在後面更深層次的金融機構和消費者共同推動的“雙重道德風險”的問題。一是:金融機構會利用政府推動內需的這一“政策紅利”,大力拓展這一目前看似“高收益”的業務,可一旦未來高風險發生,他們堅信:政府會因為它們善良的動機和大而不倒的“鐵律”而不得不出來救助。於是,當下會更加追求這類業務所帶來的收益而把其風險留給政府(事實上最終留給了無辜的納稅人和存款人)。 二是:消費者當下首要的任務是追求財富收入的投資方式,但由於負債能力有限,很多人就開始通過信用卡透支來做理財產品或支付房貸的首付,從而尋求可觀的“利差收入”。當然,更有一部分年輕人是惡意投資過度消費,而消費品又大多數是舶來品。他們違約對實體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他們消費給中國企業帶來的商業利潤。因為他們發現這種做法是群體效應,所以,互相“壯膽”,他們同樣深信,今後國家也會為這種系統性風險而買單。

  總之,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要為真正有能力消費的群體提供便捷,而不是在沒有征信和資產證券化能力的前提下,打著“刺激消費”的旗號,無視系統性風險,而貪圖暫時的高回報,有意把未來可能的違約風險,留給了目前鼓勵金融服務刺激消費的中央政府。很多擅長做“產業金融”的製造業國家都因為消費金融服務模式的扭曲,而出現過嚴重的金融危機。比如,上個時機80年代後期日本房地產泡沫危機,和本世紀初韓國LG集團信用卡業務危機都是這類問題的典型案例。為此,在上海自貿區內,應該把“消費金融業務“的開放,放到最後的負面清單管理的試驗中。

  8.上海自貿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拓展。雖然這次負面清單中限制了很多人民幣離岸業務開放政策的實施,尤其比較集中在財富管理的金融領域,但是未來中國“全球化金融”服務模式的確立(微笑曲線的最右端),將是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深化後的必然結果(英美經驗)。

  從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著我們今天不能跳躍上述7個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而直接進入到這個最高水平的金融服務發展階段。當下,中央監管部門對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的“保守態度”,正是顧及到在國內金融市場、金融人才、金融工具和金融監管還沒有完善的情況下,若貿然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結果可能會得不償失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