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改革的推進將是一場攻堅戰

http://www.CRNTT.com   2013-11-18 08:52:50  


  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訊/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和推進改革的決心。但中國現行體制的複雜性,早就注定了改革不會是浪漫的序曲,而是痛苦的利益博弈。三中全會閉幕,新一輪改革剛剛開始。歷史表明,改革的執行要比方案本身更為關鍵,也更具挑戰性。

  “臨界點”上的三中全會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文章表示,過去十年的中國經濟是改革開放35年間增長最快的時期,但也是社會矛盾迅速積累的時期。改革至今步入深水區,面臨的是觀念和既得利益的雙重阻力。

  首先是粗放型增長模式帶來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北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些年的空氣污染、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到了威脅健康的程度。另外, “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在長久慣性下遲遲不肯退出微觀經濟領域,加劇了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以不合理的方式迅速拉大。

  與此同時,原有的經濟增長動力衰減,轉型難以回避:全球經濟再平衡,宣告出口高速增長階段的終結;地方政府債務高企,很難繼續大推大型工程項目;貨幣超發嚴重,大大掣肘了政策運行的空間;劉易斯拐點到來,人口紅利衰減。多重壓力,不期而至。

  在這個節點上,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是改變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機會窗口。重啟實質性改革,建立法治的市場經濟,激活消費、創新、城鎮化等新的增長動力,中國經濟有望迎來脫胎換骨的“第二季”。

  2020年:拿出決定性成果的時間點

  文章分析,作為繼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最重要的一次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傳遞出的信息必將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其一,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確,中國現在面臨的任務就是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目前的體制仍然屬於“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不僅帶來了腐敗和尋租,也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並對企業的創新能力缺乏足夠的保護與正向激勵。可以說,市場經濟的發展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臨界點,而突破口就是讓政府有形之手退出微觀經濟領域。公報把市場的作用從“基礎性”提升至“決定性”,彰顯了中央試圖強化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其二,全會提出“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這是一種理念上的突破。過去,“摸著石頭過河”被認為是中國式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之一。現在之所以強調“頂層設計”,是因為唯有靠頂層設計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改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