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漸進式改革路徑下市場出清是一個緩慢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4-01-15 09:40:06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訊/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體制改革為背景來計算經濟周期,中國已經經歷了整整兩個周期:第一輪是1978年到1992年,第二輪是1992年到現在。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中國銀河證券宏觀研究員劉娟秀文章表示,這兩個經濟周期中的經濟活動所呈現的規律性也高度吻合。1978年和1992年啟動改革後,經濟都經歷了一個出清的過程,特別是1992年開始啟動的改革進程,至1994年經濟出現了快速出清,利率快速回落,隨之而來經濟增速出現回落。

  在市場出清之後,第一輪經濟改革周期是1982年開始出現經濟復甦;第二輪經濟改革周期是1999年開始出現經濟復甦。經濟復甦之後,第一輪經濟改革周期是在1984年開始出現改革紅利的釋放,經濟步入高增長的繁榮期;第二輪經濟改革周期在2003年之後經濟步入快速增長階段,享受改革紅利釋放所帶來的繁榮。

  隨著改革紅利的釋放,慢慢將步入紅利的衰竭,由於在繁榮期習慣於高增長,隨著經濟慢慢步入衰退期,決策層很難去適應或者接受這一過程,有時可能動用在繁榮期積累的財政盈餘去進行財政擴張和貨幣擴張,結果產生虛假繁榮。

  就這兩個經濟周期而言,第一輪改革經濟周期在1991年和1992年就出現這一虛假繁榮的景象,儘管經濟出現快速回升,但物價卻一度在兩位數以上。第二輪改革經濟周期在2008年和2010年之後,也步入了一個虛假繁榮階段,其產生的結果就是金融資源出現了錯配。

  現在的經濟周期又步入了與1993年相類似的階段,吹響了進行改革的“集結號”。

  漸進式改革的優勢與劣勢

  文章稱,對於中國需要改革這一議題,全國上下已經形成共識,只是不同的群體,對該如何改革有不同的訴求,甚至有些有天壤之別。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於如何改革的方向性問題已經蓋棺論定,就是通過市場化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約束。

  方向的確定並不意味著改革就會一蹴而就,其實,就改革而言,最難不是方向的確定,而是改革措施逐步落實所面臨的阻力。歷史上,正是因為排除這種改革阻力的艱巨性,使很多政治家最後都放棄了選擇改革,特別是放棄選擇激進式的改革。

  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歷史,當社會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選擇進行激進式改革的案例不多,在辛亥革命之前更多的都是演變到一定的時候沒有進行有效的制度改進而導致農民起義或者外族的入侵,實現了改朝換代。但這種改朝換代並沒有實現制度上的重大突破,讓老百姓享受到改朝換代帶來的生存權的改進,而只是換了一個家族進行統治。而選擇激進式進行改革最後成功的案例只有“廢井田,開阡陌”、建立軍功爵位制和統一度量衡的商鞅變法,以及實行“一條鞭法”和“考成法”的張居正。失敗的案例不在少數,王莽的托古改制、王安石變法到後來的戊戌變法,最後都以慘烈的失敗而告終。

  海外成功的激進式改革案例也不多,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改革是成功了,但仔細分析明治維新的歷史,我們發現日本明治維新的改革成功其實是革命成功後的改革,並非在原有的體制下進行的改革。在舊制度阻礙日本發展的當初,改革派首先提出的是“尊王攘夷”,寄希望於當時的德川幕府能有效地進行改革,但最後遭遇幕府鎮壓,最終迫使改革派起兵長州藩,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才開啟了明治天皇的維新改革。因此,明治維新的改革更應該看做是資產階級革命後的產物。

  相反走“漸進式”改革之路的成功案例就較多,日本、韓國上世紀70、80年代之後的改革,採用“漸進式”最後都取得了成功。採用“漸進式”改革最大的優勢就是避免矛盾的集中顯現,同時又可以在緩步推進的過程中反覆完善。但其劣勢就是改革不徹底,會留下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假若在未來的發展中沒有有效的改革跟進,可能會使矛盾再次集中。這在美國的憲政史上曾經出現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