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回家過年的十大焦慮

http://www.CRNTT.com   2014-01-21 11:21:22  


 
  留守的孩子對爸媽很陌生

  孩子是爸媽的孩子,爸媽是孩子的爸媽,這是擺脫不了的血緣關係。到了許多留守兒童的身上,血緣關係還在,但另一股血液卻逆勢而流—與爸媽越來越生疏的心理血液在加速流淌。血緣意義上的爸媽,卻成了自己孩子心理意義上的陌生人,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過了年,許多孩子的爸媽都到城里打工了。據一家北京的咨詢機構調查,中國現在與農民工父母分開居住的兒童總共約有6100萬,約占全中國兒童總數的22%,中國農村兒童總數的38%。這些爸媽平時通過電話給自己的孩子傳去幾句關心的話,一年過去了,才能回家看一看孩子,撫摸一下孩子,與孩子一起吃飯、生活幾天。這僅有的幾天,太少了,不足以彌補孩子的心理缺失。

  戶籍受限、生活成本高、孩子無法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等原因,讓許多爸媽無法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在城市。這些爸媽盡不到做父母的培養、教育責任,他們的孩子又享受不到父愛、母愛,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爸媽不親,從心里疏遠爸媽,有的孩子甚至輟學、心理變態、走上邪路。一到過年回家,這些爸媽就會帶著愧疚、焦慮的心情回去,還可能會自言自語:自己的孩子那麼小就吃了那麼多苦,還會認爸媽嗎?自己的孩子還會有前途嗎?

  怕走親戚

  回家過年了,一般還得走親戚。走親戚,不能空手去,多少得拿點東西,算是懂禮節。如果親戚很多,這花銷也不小。如果再有一些晚輩的孩子們,要不要給他們紅包、壓歲錢,也得仔細盤算才好。如果這些禮節做得不到位,可能還會給親戚留下苛責的話柄。

  禮節得用心做到,還得用心回答親戚的問話。比如,“你現在工資有多少?”“去年賺了多少錢?”“你幹到了啥職務?”“那誰誰是咱們家鄉的大官,你找他幫忙了嗎?”“找到對象了嗎?”“生了孩子嗎?”“買了房子嗎?”“你大侄子哪天到你工作的城市上學,你得幫忙,好不好?”都是些家長里短的關心話,都是些世俗功利的大實話,躲不過去,如果回答得不合親戚心意,親戚就會不高興。

  走親戚,也免不了吃飯、喝酒。一家一家地吃,一頓一頓地吃,直吃得肚大腰圓、脂肪厚,有時還得嘔吐幾次。親戚比親戚,若是在一家吃了,被另一家知道了,不去吃,就不合適,有看不起人之嫌。在比較傳統的地方,上桌吃飯,還得講政治,得論輩分、論頭銜、論資歷、論收入,有很多女性大廚忙活了半天,還是不被允許同桌吃飯。這飯吃得糟心!另外,許多愛美的人士,過完了年,還得想許多難受的辦法減減肥。

  回不了家

  過年到了,有人回得了家,有人回不了家。回不了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在外當兵值勤的,有工作脫不開身的,有趁機賺錢的,有買不上票的,有交通不便的,有不喜歡回家的,有父母接過來一起住的,有出外旅遊的,等等。其中,想回家,又因客觀原因回不了家的,最鬧心。

  古時候,詩人們常寫幾句文字,表達回不了家的憂思。比如,唐朝中期的戴叔倫,就在《除夜宿石頭驛》一詩中說:“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顔與衰鬢,明日又逢春。”其中有無限的感慨、凄涼、孤苦之情,在年關來臨之時,透過筆鋒、文字婉轉地流淌出來。再如,唐朝邊塞詩人高適,在《除夜·旅館寒燈獨不眠》一詩中說:“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自古相思最難受,尤其是萬家團圓的年關到來之時,時空不能統一,身在異鄉的游子任憑孤寂泛濫,搖搖晃晃地在相思的折磨中度過那個關口。今人不比古人,可能寫不了那樣的詩歌,但卻可以通過電話、網絡傳遞回不了家的遺憾和寂寥。

  那短暫的幾天,在外地的他就是回不了家,年味隆隆,觸情生情,加倍地想家,那種情形,那種難受勁,只有當事人心里明白是咋個辛苦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