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把神壇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間

http://www.CRNTT.com   2014-01-25 09:32:00  


1952年9月14日,北京,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清華園家中會見英國建築師斯金納。
  中評社北京1月25日訊/廣州時代周報日前登載文章《把神壇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間》,文章說,梁思成是一般中國人最熟悉的建築師,那一代建築師以沉重代價換來精神遺產,但多年來坊間流行讀物對梁思成的解讀趨於偶像化和八卦化,學界對梁思成的研究也多有空白。

  在中國建築史上,梁思成已經成了一個神壇上的人物,不論是他的建築事業、家世背景,還是他被津津樂道的愛情,這一切是從上世紀80年代之後慢慢形成的。2009年,建築學者朱濤在《人民日報》舊報上第一次讀到梁思成的思想檢查,從這時起,他開始收集梁思成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一系列思想檢討等資料,卻拼凑出了另一個不一樣的梁思成。

  “Technology is always the answer,but where was the question?”(技術永遠是答案,但是問題在哪裡?)

  2001年9月11日後,朱濤更加篤信這句話。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碩士剛畢業的朱濤,目睹了世貿雙塔的轟然坍塌。“當時與曼哈頓南端的電話聯繫全部中斷,我向現場方向衝去,試圖尋找親人,撲面而來的是一個個滿臉血跡、灰塵,從現場逃離的市民。”朱濤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9·11”對朱濤產生了很大的衝擊。“那是美國電子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美國人對虛擬化、對技術有特別浪漫的盲信。可是‘9·11’把這個打破了,那兩幢樓一倒下,虛擬的網絡、金融交易就全部癱瘓。美國的社會不公正、政治強權帶來的問題並沒有被技術解決,而只不過被盲目樂觀掩蓋住了。”

  這一親歷經驗也影響了後來朱濤的學術傾向。自此之後,在博士學位期間,他越來越關注政治、社會、技術與空間的關係。2009年,已經離開美國並將目光投向中國建築的朱濤開始著手研究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北京“國慶十大工程”,經過一段時間考察和寫作,卻“總覺得不夠”,於是開始進一步回溯新中國建國十年的建築變化。這十年,中國建築最核心的人物正是梁思成,由此有了《梁思成與他的時代》一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