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傅佩榮:儒家讓我真誠做人 活得有自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12 13:41:19  


 
精彩語錄:

  一個人的生命裡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體驗。經過某些磨難或是考驗,覺得生命不像以前那麼樂觀,就會悲觀,所以人會有樂觀、悲觀各種不同的想法。

  主持人:這種東西應該是受哲學思想的一種引導、引領。哲學我覺得既是抽象也是最具體的,因為我們一旦掌握了抽象,就可以指導所有具體的行為。我打一個也許不太準確的比方,如果有一杯水是開水,無論放在杯子裡還是瓶子裡,都是開水。感覺到燙和不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它的本質就是一杯開水。

  傅佩榮:沒錯。

  偉大的哲學家是能夠兼容並蓄的

  主持人:我曾經跟我一個朋友討論過哲學是什麼,哲學是智者之學。如果我們掌握了哲學的規律,其實就找到了開啟任何事物的鑰匙。傅老師,如果我們碰到的是這樣一個矛盾,如果我們擁有了不同的哲學思想,它們可能有些部分是矛盾的,我們如何把這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在我們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裡兼容並蓄,或者如何並行,如何融合?

  傅佩榮:這個問題非常好,也是所有研究哲學的人的最大的挑戰。

  你把哲學史加以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從古到今每一個學派都不一樣,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對,認為他已經講通了,講透徹了。但是忽然他的另外一派,你說你是唯心論,他是唯物論。你說你重視宇宙充滿生命,他說宇宙是只有物質而已。有各種說法。這時就分兩方面來看:

  第一,你對哲學史的發展有一個研究的興趣。

  第二方面,你要了解人還是一個完整的生命,也許你年輕的時候喜歡某種學說,比如年輕的時候喜歡理想主義,唯心論,覺得比較充滿一種可能性。年紀大了變成現實主義,變成是我接受實際的情況了,因為你已經經歷過生命的各種不同階段,覺得你不應該再有幻想。這在一個人的生命裡本來就會有不同階段、不同體驗。或者你經過某些磨難或者是考驗,覺得生命不像以前那麼樂觀,所以有樂觀、悲觀各種不同的想法。但是我們也知道真正的哲學基本上都有相通的部分,基本上都有一個系統的建構。所謂系統的建構分三方面:

  第一方面,要把人的事情設法研究清楚。因為人跟萬物不一樣,在於人有思考的能力,可以判斷,可以選擇。你在判斷、選擇的時候就要問什麼是真假、是非、善惡、美醜、是否有價值。這方面你對人生的選擇掌握了。

  第二方面就是自然界,因為自然界的規則是死的,死的就是說它是固定的。所以,自然就是必然的。人是有自由的,人的自由跟自然界的必然性如何去協調?你怎麼樣把自己的生命跟自然界這種規則結合在一起?

  第三方面,在人跟自然界之外有沒有另外一個超越界?對於超越界的說法,我們把它界定為人跟自然界的根源,也就是他的歸屬。比如我們講最簡單的話,很多人在世界上做好事或者做壞事,如果知道善惡都有報應,他的行為就會有一定的模式,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善報這種說法在原始階段不可能實現,很多好人受冤枉死了,很多惡人一輩子也沒看到什麼惡報,這時你會想到身惡報應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麼我們行善避惡不是上當了嗎?這樣看自然界也可以。

  科學家也告訴我們自然界有開始也有結束,這樣必須要說清楚開始之前是什麼,結束之後是什麼,我們把什麼稱作超越界。這時你看到三個世界,一個是人的世界,一個是自然的世界,一個是超越界。你判斷一個哲學家是不是偉大,就要看是不是把三個方面整合起來。

  西方說最偉大的科學家,前面是柏拉圖代表,第二個偉大的是康德。中國把儒家跟道家也都整合起來,孔子活在世界上知道自己幹什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自然界有適當的認識,知道自然界的規則,但是基本上不會改變或者調整這方面。

  另外一方面,他在面對生命危險的關頭,會把天抬出來。在孔子口中的“天”就是他所相信的超越界,如果轉向道家,就會發現老子跟莊子都談道,而那個道不等於人類,也不等於自然界。要問道家道是什麼,他只能跟你說“道可道非常道”,那就是他超越了一個層次。

  主持人:是無法描述和無法描摹的,只要可以描述和可以描摹出來的,已經是不準確,已經是變化過的東西。應該這樣來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家的思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