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傅佩榮:儒家讓我真誠做人 活得有自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12 13:41:19  


 
  反叛的薩特是最真誠的

  傅老師,我們關注幾個網友的問題。有的網友提了非常有趣的問題。

  網友:傅老師,薩特作為上個世紀很受推崇的一位哲學家,他所倡導的性自由給當時以及現在的人們帶來很多困惑,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樣一種現象?

  傅佩榮:薩特是很特別的一位法國哲學家,他的年代是1905到1980,他生在一個家庭裡面,本來信仰天主教,後來他發現很多他的長輩、做信徒的,表面上很虔誠,但是德行並沒有超過一般人,所以小小的薩特有一種反叛,覺得宗教變得很偽善。

  薩特從小就慢慢開始變成無神論,在西方無神論並不是很多。後來慢慢成長之後,對整個社會的制度,因為他是存在主義,提出一些口號,很多人都很認同,叫做“存在先於本質”。什麼意思呢?存在是一種選擇,成為自我的可能性。我選擇成為自己,我有這種選擇的機會,將來才造就我本質。沒有人生下來有特定的本質,每一個人都有存在選擇的機會。比如我選擇做什麼樣的人,將來就變成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將來變成什麼人是我現在選擇所決定的,所以我是完全自由,可以為我將來負完全的責任。

  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非常複雜,他說上帝必須死亡,上帝必須不存在,以便於我們每個人有完全的自由可以存在。如果像這位網友說的,薩特提出來性自由,這只是他很多說法中的一點而已,他本身對社會制度有強烈的批判,所以不結婚。他雖然不結婚,但是他跟很有名的《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戀愛,開始講好,我們這兩年在一起,以後要不要在一起,再續約,他就是不結婚。結果兩年之內,薩特有好幾次出軌的經驗,這位女性對他還可以忍受,兩個人就這樣一路過下去,過了薩特的一生,到1980薩特才過世。

  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情感也很讓人感動,因為存在主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種真誠,我有真誠的心,我去做任何事,都願意對後果負責,事先不要規定我一定要這樣做那樣做,因為你一規定我這樣做那樣做就不是我決定的了。

  主持人:就不是存在主義,是本質先於存在了。

  傅佩榮:一路發展下去,這是網友提出來的自由之一。薩特晚年有些改變。

  西方哲學家的思想一生都在變化

  主持人:薩特還是有變的。

  傅佩榮:有變化,西方哲學家的特色是思想一輩子都要變化,不會把前面的思想取消,他的書已經出版了,出版了你看,那是我早期的。後面變成比較成熟之後也不管,你如果沒有看到他後面的書,只看到他前面的書,恐怕有時會覺得受騙上當。

  主持人:我其實對薩特熟悉就是他所謂的存在主義哲學已經對很多人,包括對中國研究文化的學者、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都有很大影響。我記得我看過很多論文都是“從薩特存在主義×××”寫一些觀點。而且薩特和波伏娃一生的愛情也讓我非常震撼和感動,據說他們一生曾經通過無數情書,有人曾經專門把他們寫過情書的數量進行對比,說明愛情一定是會消失的,因為像薩特和波伏娃這樣的,情書數量都在遞減。

  傅佩榮:恐怕因為兩個人沒有結婚容易維持情書的數量,後來因為年齡大了,他們兩個社會活動性都很強,慢慢就分散了。可能是這樣。

  網友:中西方哲學是有很大差異的,傅老師可不可以闡述一下中西方哲學各有哪些特色?優劣是什麼?

  傅佩榮:西方哲學基本上很重視思想發展的過程,比如我重視我思想建立的時候,它的邏輯性如何,它根據哪些經驗的素材,它做什麼樣的反省,它能不能建構一個合乎邏輯的系統。建構起來以後下一步發展如何,有時先顧不到,後來慢慢成長。

  西方哲學很具有知識性,會有一種建構知識的理念,我要把它說清楚。當然,也會有發展。比如談到黑格爾,很多人會談青年黑格爾、老年黑格爾,他的青年和老年不一樣。你剛才提到尼采也是一樣,尼采青年跟老年差別很大,這是西方的特色,重視知識的建構,重視整個邏輯的要求。

  中國的哲學比較注意到實踐,比如說你一看儒家跟道家,一出手就是已經圓滿的一種思想系統,不會說我慢慢建構。以前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論文,說“青年孔子”,我就問他,你從哪裡找到材料,說這是孔子年輕時候說的話。因為你看《論語》並沒有說到這句話是孔子年輕時候說的,並沒有找到完整的材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