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必須擺脫低效增長症

http://www.CRNTT.com   2014-06-18 09:08:36  


要清醒地看到,低效增長或粗放增長仍然是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
  中評社北京6月18日訊/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8%左右的高速增長,在世界經濟增長史上不多見。但這種增長主要是依靠大投入帶來的,或者說主要表現為粗放增長,經濟運行的效率並不高。正因為如此,中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新一屆中央領導更是反覆強調要追求有效率、有效益、沒有水分的增長。但低效增長問題已積重難返,需要深入研究,找出其病根,並持續做出改革和轉型等努力,予以逐步解決。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文章表示,按照生產函數和增長經濟學理論,從供給邊來看,經濟增長可通過兩大基本途徑來實現:一是通過勞動、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二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途徑則是筆者近年來反覆強調的經濟增長供給邊“三大發動機”——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含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增加等)。同時,政府也可以從需求邊入手,運用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特別是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通過增加出口、投資和消費三大需求,來加快經濟增長。若從經濟效率角度對經濟增長進行分類,可將經濟增長分為低效增長和高效增長。一般說來,主要依靠大規模生產要素投入帶來的增長常常表現為低效增長,主要依靠“三大發動機”拉動的增長常常表現為高效增長。

  文章稱,低效增長是經濟增長中的一種現象,不是所有的低效增長都是低效增長症。之所以成為低效增長症,主要是由於制度和體制的原因,使得低效增長持續時間過長,進而帶來很多後遺症,如資源能源消耗多、環境破壞嚴重、資金利用效率低等。低效增長既表現在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效率(包括資源配置效率)偏低,也表現在某種生產要素的生產率水平偏低。衡量低效增長的指標很多,如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用水量)、單位GDP地耗(建設用地)、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投資效率、資金利潤率等。

  客觀來說,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不完全是低效增長,其中部分增長是由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帶來的。據華冬芳等人採用索洛餘值法估算,1979-2009年全要素生產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8%,要素投入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24%。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都可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做出貢獻。1978-1998年間,勞動力轉移(結構優化的表現之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21%。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