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急需加快加大對內開放

http://www.CRNTT.com   2014-06-23 08:24:25  


整體來看,中國的對內開放長期處於跛腳緩行的狀態。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訊/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是對外和對內兩條腿走路。在資本相對更加稀缺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戰略上選擇了大力吸引外資,客觀上導致了對外開放的力度遠遠大於對內開放。然而,隨著國內資本實力,尤其是民間資本的崛起,現如今的中國,更需要加大對內開放的力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開始運行以來,已經在內外開放方面出台了一些重要舉措,但是不管是與對外開放相比,還是和發展需求相比,對內開放的深度和力度仍然遠遠不夠。

  證券時報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衛挺文章表示,在對外開放方面,推動中國上海自貿區建設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寄予重托的一個標誌性舉措,標誌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層次已經從吸引外資轉向“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意在制度層面推動形成中國與外部經濟在市懲資源要素方面的深度融合機制,從現實來看,自貿區建設及其配套政策也是大手筆。當然,對內開放也有一些標誌性的舉措,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眾所周知,混合所有制經濟並不是新事物,單純從統計數據來看,當前混合所有制經濟已經占到國民經濟的1/3。然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只是一個過渡性制度安排,產權開放只是對內開放的一個重要方面。

  首先,對於混合所有制這種過渡性制度安排,理論上存在很多爭議,尤其是“交叉持股”之後能否真正實現“融合發展”仍然是個很大的未知數。不少學者認為,在資本的所有制屬性影響甚巨,資本市場制度仍然很不完善的情況下,以交叉持股實現產權開放並不見得是最優的制度安排。即使是在政策推動下,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實現了交叉持股,之後的治理問題才是關鍵,“混而不合”對企業效率的影響更為複雜。從現實來看,不管是國企管理層還是民營企業家,也都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持審慎觀望態度,尤其是在公平對價、企業控制權等問題上,各有各的顧慮。筆者認為,這些理論和現實問題正好突顯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渡性特征。

  其次,產業開放理論上能比產權開放走得更遠,但長期受到諸多牽絆未有大得突破。很顯然,具有過渡性特征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並不是對內開放的全部,也不是終極目標。筆者認為,在推動產權開放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真正推動產業開放,要通過砍掉不必要的幹預之手,拆掉各種或明或暗的壟斷之牆,讓民間資本以市朝的運作方式進入更寬廣的領域。當然,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最難啃的骨頭,但卻是關鍵中的關鍵。從黨和歷屆政府的文件中可以看到,我們已經無數次重申要破除不必要的行業准入壁壘,要引導和鼓勵民間投資,但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其中的原因當然很複雜,尤其是存在千頭萬緒的利益糾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