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金融:貨幣寬鬆的憂與解

http://www.CRNTT.com   2014-07-18 08:42:06  


 
  用廣義貨幣M2的存量和增速來判斷實體經濟所面臨的“貨幣環境”的鬆緊,不僅會面臨統計口徑方面的問題,而且在現代金融創新活動日益增多的今天,其統計數據已變得極不穩定。例如,受銀行理財產品季末到期和季初發行影響,每到季末和季初,廣義貨幣存量都會出現大幅波動。另一方面,隨著國內金融市場交易量的日益擴大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內金融市場及國際商品和金融市場對廣義貨幣M2的分流作用越來越明顯,結果導致它和國內物價指數(CPI)之間的聯動關係(包括時滯期限)變得極不穩定。因此,目前大多數國家僅將M2作為判斷實體經濟所面臨的“貨幣環境”鬆緊的一項輔助性監測指標,而更多的是採用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長期利率(貸款利率和債券發行利率)、物價指數以及失業率等多項監測指標來綜合反映實體經濟所面臨的“貨幣環境”的鬆緊。

  擔憂物價漲幅超出通脹調控目標?

  文章分析,若從PPI、GDP平減指數、投資品價格指數等價格指標來看,目前中國經濟處於通貨緊縮狀態;但若從CPI(目前是2.3%)來看,似乎中國經濟離通縮還較遠。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矛盾現象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CPI不適合作為判斷中國通脹水平的監測指標。歐美國家通常用CPI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作為反映經濟總體價格水平的月度指數,但是,CPI指數卻不適用於中國。原因是:在歐美發達國家,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通常接近70%,因此,其CPI指數能很好地反映整個實體經濟的價格變動情況;而在中國,由於居民消費僅占GDP的36%左右,因此,其本身並不能客觀反映中國實體經濟價格水平的真實變動情況——占比接近40%的工業品價格變動就無法在CPI指數中得到有效反映。CPI指數只適合用來反映消費者的生活成本變動,而不適合用來反映整個經濟的通脹水平。

  其次,如果用CPI指數作為中國物價水平的監測指標,可能會高估通脹形勢。在中國消費品中,對CPI指數影響最大的是食品(占GDP的比重不足10%)——食品價格的漲幅通常高於非食品價格的漲幅,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業部門的生產效率低於工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部門所致。雖然中國目前仍處在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過渡時期,但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和勞動力)已基本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農業部門的生產要素要求獲得和工業部門同樣的要素回報,另一方面,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之間還存在明顯的生產率差異。為解決上述矛盾,市場力量會推動農產品價格(食品價格)不斷上漲,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生產要素獲得相同的回報,否則,將沒有人願意投資農業和從事農業生產,而只會選擇到城里打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消費物價在整個城市化過程中會始終面臨來自食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的壓力,而且,這種結構性的物價上漲壓力與貨幣供應量的多寡無關(巴拉薩-薩繆爾森定理)。因此,用CPI指數作為中國物價水平的監測指標,可能會高估通脹形勢。

  擔心資金流向房地產等所謂“泡沫”行業,造成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惡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