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章念馳:習近平兩岸一家親內涵豐富

http://www.CRNTT.com   2014-08-02 00:14:52  


 
            “兩岸一家親”論說對當前兩岸關係的重要性

  誠如我前文所言,如果我們很好地把握了機遇,從“王張會”—“張王會”—“王張會”……從而促成了“馬習會”,達成“共同宣言”,從而互設“辦事處”,互簽文化、教育等眾多協議,兩岸關係會出現更多可喜變化。可是,“3·18”“太陽花”學運的爆發,完全破壞了兩岸原有的節奏,深寂在台灣深處的,潛伏在台灣民眾內心的,一種“害怕被統一”的“恐中”情緒爆發了,這也是對過快的兩岸關係好轉的一種必然的“反動”。

  “反服貿”運動有許多成份,如“反中”、“反馬”、“懼統”、“求獨”、“反張王會—馬習會”等等,但我們應該看到最主要的是台灣正在經歷一場新的變革。它的外因是反全球化與反一體化的思潮湧動,中國的崛起與台灣的式微,西方式民主的衰弱……;它的內因是台灣經濟的長期不振,台灣內部的藍綠對立與社會撕裂,對大陸的依賴加劇……,造成人們普遍的失望與不滿,醞釀了台灣新的裂變。

  這種新的“裂變”依然是台灣近幾十年來的“本土化與民主化”的繼續。它的“本土化”內涵從“要求當家作主”和“出頭天”,演變成“本土意識”—“台獨意識”—“追求獨立建國”,追求“修憲”與“公投”,但這一切似乎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屢試不爽,“台獨”已變得無可能。轉而追求“事實的台獨”,追求“現狀的不可改變”,追求“接受‘中華民國’”,追求“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甚至接受“中華民國憲法”,接受“憲法一中”,更甚至接受“大一中架構”,讓“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成為“不完整的國際法人的一部分”,轉而尋求“一邊一國”的“主權重合”而“治權分裂”的一個“國協或聯邦或邦聯”……。這種“新本土主義”正在形成,而且正在凝聚越來越多的人跨藍綠的“共識”。他們不再追求廢絀“中華民國”,反對這個“外來政權”,而是“繼承”中華民國,並以它形成新的“主體意識”。他們也不再反對兩岸的“交流”,甚至認為兩岸是“兄弟之聯”。對這些變化,我們應有清醒認識。

  台灣追求“民主化”已幾十年,也取得過長足進步,一度為“亞洲民主的燈塔”,但它的民主化卻慢慢變為“民粹主義”,成了“去中國化”的打手,漸漸變得暗淡,最後使台灣朝野和藍綠高度對立,它們之間變得只有對抗而沒有協商,造成今日台灣幾乎沒有一樁事可以通過對話與協商來解決。台灣的民主化與全球民主化的弊病非常相似,人們一度相信只要實現政黨政治,就能結束專制,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之下,一切皆是公平的,現在它們發現並非如此。今日台灣的“立法院”已成為民主的亂源,這是不爭的事實。民進黨過去是“街頭黨”、“暴力黨”,以街頭運動起家,走入體制內,改用選票來爭取執政,執政後他們發覺選票不能解決一切,甚至他們不可能贏得“國會”的二分之一,更不可能取為三分之二,他們不能為所欲為,他們永遠只能“朝小野大”。而進入“體制內”的民進黨,又脫離了“公民運動”,又無法代表民眾,於是他們開始反思怎麼改造這種“民主體制”,怎麼重新與公民路線相結合,以“體制外”顛覆“體制內”,重新取得領導權。所以台灣的“民主化”又在發生新的“裂變”,我們對此必須有所洞察。兩岸問題決不是俯下身子多聽聽“三中一青”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問題不是出在“三中一青”身上!

  我們只有正確把握兩岸關係的核心,才能更好地爭奪人心,如果我們不能正確把握兩岸民心,不能正確處理“中華民國”與“分治”這些問題,我們就可能站到台灣民眾對立面去,使我們由主動化為被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握理解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論說,是極其重要的。

  作者為《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