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服務業不應成經濟增長“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4-08-08 08:43:12  


 
  文章分析,中國服務業在經濟總量構成中的弱勢狀態,以及增長步伐的不穩定,主要與依賴投資尤其是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直接關聯。在這種模式下,政府將資源更多地投入到基礎設施等與經濟增長相關的領域,相應地對公共服務行業的投資形成“擠出效應”。資料顯示,過去10年中,公共財政用於經濟建設的支出,年均保持13%以上的增速,個別年份甚至達到20%以上,但同期作用於醫療、教育、社保就業等項目的支出,卻從高峰期的18%降低到了目前的10.1%。再加上政策對民間資本進入服務業部分領域的門檻約束,與過去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62%相比較,同期中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速落後了4個百分點以上。在社會投資尤其是政府投資未能形成有效支撐的前提下,服務品供給不足必然在所難免。

  問題關鍵在於,由於公共服務品短缺,居民不得不高價購買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以致出現改革成本由居民承接和分擔的現象,其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也相應被大大強化。不僅如此,社會保障體系的欠缺也提升了居民對未來風險和收入不確定性的預期,而為了最大程度地規避未來不確定性,居民只能提高儲蓄,從而直接約束了居民對服務品的購買能力,進而削弱服務業增長的客觀動能。還需注意的是,過去10多年中國內服務項目價格指數都大大高於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等,因此,服務價格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費需求,從而限制了服務業的增長半徑。

  文章指出,繼續營造與擴充服務業在經濟構成中的正能量,必須在頂層設計上糾正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在財政供給層面硬化對服務業的公共資源投入比重,形成優先發展服務業的社會投資導向。不僅如此,由於中國服務業時下正處艱難追趕過程,迫切需要政府削減稅收等成本負荷,同時降低民間資本的進入門檻,激活服務業本身的競爭性能量和產品供給能量。當然,除了在供給方面培植撬動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杠杆外,在需求層面政府還應該增大對生產性和消費性服務產品的採購力度,重構政府、企業和居民間的收入分配制度,通過較大幅度地增加居民收入,以拉動其對服務品的購買需求。

  需要強調的是,在需要為服務業“給力”的基本方陣中,企業轉型升級應當成為關鍵和核心的牽引力量。必須承認,長期滿足於“代工製造”儘管讓中國企業獲取了微薄的利潤,但也弱化了企業進行設計開發、市場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內在動能,從而極容易使企業跌入受制於人的境地。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從傳統加工製造的窠臼中迅速解脫出來,加快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步伐,同時主動參與服務業新業態的構建,以實現從加工貿易到服務貿易的有序轉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