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外交“零回報”案例引發的冷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5-03-09 12:12:32  


  中評社北京3月9日訊/最近,北京開始認識到,它在海外的一些投資並沒有真正的經濟效益。它們大多數由國有企業帶頭,和沒有商業與金融背景的官僚或外交官負責。新加坡著名經濟學家黃朝翰對中國經濟外交歷史提出了獨到見解,他指出,儘管中國有使用經濟外交的傳統,在這個遊戲上,它無可否認的還是一個新手,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或從一個比較開放政治與社會環境的國家運作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或者第三世界成員自居,在這方面為自己爭取了許多政治資本。中國又不要求對方承諾實行民主制度,或改善人權記錄等附帶條件;中國也沒有顯示領土野心或尋求軍事聯盟。

  自兩年前出任中國國家主席,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以來,習近平鞏固了自身的權力,成為鄧小平之後的真正“強人”。他自信和有穩固地位,承諾要通過民族覺醒來改變中國,實現他的“中國夢”。

  對外,習近平展開積極的外交政策,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他的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和周邊國家建立“睦鄰關係”,同時深化和較遠國家的政治與經濟聯繫。在國際上,中國提倡和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霸主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2屆峰會的盛況和排場,向世界傳達了明確的信息:中國是個快速崛起的強國,理應在區域和全球扮演重大角色。峰會召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確定,中國201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因為中國規模很大,其現水平的經濟產量、消費、貿易、資金流動和旅遊,通通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

  中國現在擁有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相對低的國債、持續的“雙盈餘”(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及健全的財政平衡,中國政府可謂現金充足。因此,在峰會上,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式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創建了一個400億美元基金,來幫助他所倡議的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建設基礎設施。接著,中國也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銀行的啟動資金為500億美元,一半由中國提供。習近平的新外交攻勢確是經濟掛帥。

  多年來,在外交政策上,中國一直大力傳達“和平崛起”的信息。但這並未被所有鄰國全心全意接受。中國缺乏軟實力是原因之一。中國與一些亞洲國家懸而未決的領土爭執,讓局勢變得更為複雜。中國的外交姿態也往往被視為過於強勢。

  有鑒於這些固有的障礙,中國決策者很自然地認為,在實現其整體外交政策利益上,經濟很有可能是更有效的工具。借用經濟術語來說,中國很明顯的在經濟外交上享有更大“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希望用本身較強的“地緣經濟”,來彌補其較弱的“地緣政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