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兩岸關係 將進入深度博弈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6-08-21 00:13:32  


 
  1624年,台灣被荷蘭佔領,並建立了以荷蘭殖民主義者為核心的政權,這是台灣的第一次“去中國化”的經歷。1662年,台灣被鄭成功收復,台灣重新被納入中華政教體系,開始了“中國化”的階段,1684年,清政府進一步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今天台灣地區的客家人和閩南人大部分是在這個時期從大陸的東南地區來到台灣定居的,並由此奠定了台灣的中國文化底蘊。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經歷了第二次的“去中國化”過程。1936年,日本殖民統治者為配合侵華戰爭,開始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從思想文化上對台灣居民實施“去中國化”。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台灣重新回歸中國,開始“中國化”的過程,國民黨當局在台灣推行“國語運動”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但是由於國共內戰和冷戰格局的影響,這一波的“中國化”進行得並不徹底。

  1987年,蔣經國在台灣開始推行“民主化”和“本土化”政策。後來李登輝在“本土”勢力的幫助下,將“本土化運動”演變成一場“去中國化運動”:在政治上通過“修憲”來去除“中華民國”的中國色彩;在文化教育上通過修改教科書來強化台灣認同,去除中國認同。2000年民進黨上台執政,陳水扁延續了李登輝的“去中國化”政策,並在政治和文化兩個領域加大了“去中國化”的力度。陳水扁當局確立了以“一邊一國”論為核心理念的“九八課綱”,並且試圖通過“修憲”來達到“法理台獨”的目的。但是這個時期,正好是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迅速上升的時期,大陸對台灣的經濟磁吸效應開始發生作用,大陸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商機吸引台商大舉進軍大陸,開始了台灣在經濟上的“中國化”過程。雖然李登輝和陳水扁不斷設置障礙,但是沒有擋住台商“西進”的步伐。在陳水扁“去中國化”最為激烈的時期恰恰是台商投資大陸增長最快的時期。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商繼續向大陸投資,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到大陸來工作和生活。與此同時,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開始了雙向交流,並有陸資陸續進入台灣。但是另一方面,台灣在軍事安全上繼續依靠美國的局面沒有改變,台灣當局拒絕與大陸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台灣在政治、文化領域“去中國化”的勢頭沒有減緩,教科書仍然奉行以“四百年台灣史”為核心的“同心圓史觀”;台灣輿論界“恐中”、“反中”的言論從未減少。

  所以,從1987年台灣開始“民主化”和“本土化”以來,這30年的兩岸關係仍可以用“中國化”與“去中國化”這兩個潮流來概括和涵蓋。但是這個時期的“中國化”與“去中國化”與歷史上有兩點不同。第一,因為台灣開始實施民主選舉體制,“中國化”與“去中國化”過程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之間不再完全由政治精英說了算,台灣民眾也成為重要參與者。第二,“中國化”和“去中國化”兩股趨勢同時並存,但相安無事。“去中國化”主要發生在政治和文化領域,主要是由台灣“本土化運動”和“分離主義運動”所推動;而“中國化”則主要發生在經濟領域,主要是由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帶來的市場磁吸效應所推動。所以過去30年,“中國化”和“去中國化”雖然同時並存,但是由於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中發生,彼此仍能夠相安無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