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去中華化”政策不可低估

http://www.CRNTT.com   2016-10-04 00:11:33  


 
  “台灣文化民族主義”主張包括:(1)以“多元文化論”消融中華文化主體性,雖承認中華文化確實是台灣文化多元來源的一部分,但強調今天的台灣文化已經脫離了中華文化,已成為具有獨立性的文化共同體。(2)凸顯台灣文化具有鮮明區別於中華文化的特性。如有論者強調台灣文化是一種海洋文化,而中華文化則是大陸文化,兩者具有本質區別,前者代表先進、開放,後者則是封閉的、保守的,台灣已經塑造出有別於中華文化的自主體系的“台灣底海洋文化”。(3)極力宣揚台灣所具有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就認為“近代台灣社會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民主、自由、人權已經成為台灣主流的價值,也是台灣社會的共識,更是普世的價值,這些都是中華文化所缺少的”。

  2015年10月,蔡英文發佈完整的文化政策主張,提出未來文化政策要實現七大目標和五大亮點計劃。前者包括:翻轉由上而下的文化治理、讓文化為全民共享、確保文化多樣性、從社區出發、提升文化經濟的文化涵養、給青年世代更豐厚的土壤及善用文化軟實力重返國際社會。後者包括:在學校推動“美學體驗”、打造創作自由的支持體系、通過公共建設投資“再造歷史現場”、重振影視音產業、實現國際合作在地化與在地文化國際化。細究其具體政策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其與“台灣文化民族主義”主張一脈相承。

  (一)將“同心圓史觀”和“原住民族史觀”為核心的歷史敘述作為文化政策的背景與理念。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身份認同源自有選擇的集體記憶,而建構集體認同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歷史記憶遴選的過程,深受社會結構和制度運作影響。在其文化政策背景論述中,蔡英文將“台灣”置於論述的中心,開篇便聲稱“台灣是一個山海壯闊,故事豐饒的美麗之島”,強調“三萬年前,就有長濱文化存在”、“台灣成為國際公認的南島語族原鄉”、“西洋強權、殖民統治、漢人移民先後進入台灣,……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加入台灣社會……台灣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為傲的新社會”。在這種歷史論述中,台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繫被強行切斷,台灣被抬升為認知中心,承載、融匯各類歷史記憶,以形成本土主體性認同。

  (二)刻意以“多元文化論”遮蔽中華文化與閩南文化,強力凸顯台灣自身的主體性。眾所周知,中華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體,蔡英文及民進黨也無法否認台灣社會所使用的語言(國語、閩南語以及客家語)、民間風俗習慣基本都源自中華文化。對此,蔡英文及民進黨巧妙使用“多元文化論”來處理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以及閩南文化的關係。蔡在論述中刻意省略“閩南文化”字眼,與馬英九提出的“閩南語是台灣的重大文化優勢”形成鮮明對比;中華文化更在“多元文化”的政治修辭下被巧妙替換為所謂“漢人移民”所帶來的一種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的文化政策論述通篇看不見“中國”、“中華”、“華人”等字眼,相比李登輝、陳水扁,其“文化台獨”理念更為激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