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高華:蔣介石為何在大陸失敗

http://www.CRNTT.com   2012-01-01 09:48:47  


 
  東方早報:可與共產黨相比,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履歷要輝煌多了。 

  高華:毛澤東在建國後多次說過類似的話,“老粗出人物。我們軍區司令百分之九十都是老粗,行伍出身。”“我們人民解放軍的元帥、將軍中間,只有林彪、劉伯承等有數的幾個人是軍事學校中出來的……不是黃埔軍校的洋包子打敗了土包子,是土包子打敗了洋包子。”毛自問道:“許世友念過幾天書!……韓先楚、陳錫聯也沒有念過書……劉亞樓也是念過高小。”他說:“結論是老粗打敗黃埔生。”應該說,毛說的這番話是事實:在國民黨軍內,特別是中央軍的高級指揮官,都通文墨,有的還通外文,善詩詞。相比之下,中共將領普遍文化低,多為貧苦農民出身。至於國軍的中低級軍官,也大多有文化,許多人還是“十萬青年十萬兵”時,投筆從戎,怎麼會被沒文化的“老粗”打敗?共產黨確實是創造了一項奇跡。 

  東方早報:這個奇跡與國民黨的派系鬥爭也有關,蔣介石就聽之任之麼? 

  高華:蔣介石在大陸時期,從沒有實現真正統一,特別在軍隊方面的統一,不同軍系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在局勢危急時,內部衝突更加劇烈。蔣介石一向私心自用,嫡系與非嫡系,劃得很清楚。在蔣系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戰場上的擁兵自重,見死不救,已是常態。1948年7月,第五軍軍長邱清泉看著第七十五師師長沈澄華被共軍包圍也不救,致其被共軍消滅,使蔣大為憤怒,蔣在日記中寫道:“此全由於邱清泉違令不進之所致。中原戰局從此萬分嚴重,將領自私自保,不能團結互助,而又怕戰,毫無出擊精神,至此能不嘆軍事前途之慘暗淡乎?”邱為蔣的嫡系,就是見死不救,事後也沒事,到了淮海戰役時邱又故伎重演,黃伯韜兵團被共軍包圍,向他求援,邱還是按兵不動,連參謀總長顧祝同親飛徐州,請他出兵也被拒。 

  對於國軍的失敗,蔣介石一直不解,他說,從武器裝備到後勤補給,國軍樣樣在先,怎麼還是“不能迅速把匪軍消滅”,“匪軍何以能用劣質裝備而以毫無現代訓練的部隊來擊敗我們整師整旅的兵力?”蔣不找自己的原因,把責任往下推,只能罵下屬。但是怎麼罵,還是不同的:蔣的嫡系打敗仗,蔣也罵,但和罵李宗仁、白崇禧是不一樣的。杜聿明和邱清泉兵敗淮海,杜被俘,邱自殺,蔣在1949年1月10日,即邱清泉自殺當日寫道:“而杜聿明、邱清泉二將領雖作戰失敗,但其始終聽命,奮鬥到底,實不愧為革命軍人。” 

  國民黨“軍統”頭目毛人鳳總結遼沈戰役國軍失敗原因就提到:高級軍政長官往往擅離職守,當“匪軍”未及抵沈陽時,就先逃跑了。此等情況在解放軍渡江後更加嚴重,蔣介石憤然道:“無論上海、廈門、廣州,每一次撤退,高級將領總是先部下而退,置部下的生死存亡而不顧。”所以說,國軍既非“黨軍”,更非“國軍”,而是將領們擁兵自重的“私軍”,這樣的軍隊怎能不敗? 

  東方早報:國民黨軍中的政工部門不起作用嗎?

  高華:國民黨軍中的政治部從來就是軍事主官下的一個幕僚機構,1946年6月,也就是內戰爆發之時,在美國的壓力下,國民黨開始學美軍,從軍中撤出黨部,軍委會政治部改為新聞局,另外成立國防部監察局和民事局,將原政治部的職能一分為三。黨部退出軍隊後,政工人員在軍中更無地位,普遍被視為“賣狗皮膏藥的”,使軍隊內部更無凝聚力。據王鼎鈞回憶,內戰後期,國軍官兵談論國軍失敗,像是談別人的事,都“幸災樂禍”,直到大家都當了解放軍的俘虜。 

  國軍貌似強大,內裡十分軟弱,這當然就是解放軍的機會,早在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就發出《關於成立國軍工作部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各分局,軍委、大軍區、野戰軍,各縱隊、師、旅、團政治部和軍分區政治部,都要建立起做國軍工作的機構,調選與國軍有各種關係的幹部,經過訓練後,將他們打入國軍長期潛伏,交結朋友,用各種途經,對第一線的國軍和被國民黨收編的偽軍進行策反,策動他們實行戰場起義。以後的事實證明,這項決策是完全成功的,內戰後期,特別在解放軍渡江後,國軍果然如潮水般的大面積起義、投誠,許多時候,解放軍幾乎不需打仗,只管收編國軍就可以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