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逐師令”始末

http://www.CRNTT.com   2012-06-05 12:01:07  


 
簽證風波

  5月下旬,陳東(化名)第一次看到“美國國務院17日發布的公告”時,依然忍不住驚訝。其實,身為美國東部一所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陳東早有察覺,因為,今年初,美國國務院就開始在設有孔子學院的美國大學進行過針對簽證的調查。

  “美方的初衷可能是規範簽證管理。目前,他們肯定已取得了充分的調查結果。”讓陳東始料未及的是,調查之後,竟會公布這樣一份文件。

  這份3頁的公告指出,J1簽證,又稱交換訪問項目簽證,主要簽發給赴美國參加美國國務院批准的“交流訪問者計劃”的各類外籍人士。同時,J1簽證有教師和教授的身份差別。譬如,朱虹若獲得了“教授”身份,那麼,她不能從事中小學漢語教學的活動。

  而目前,孔子學院面向大學、高校;孔子課堂針對中小學。後者又細分為兩種,一是獨立的孔子課堂,由美國中小學所在學區與漢辦合辦;二是孔子學院下設的孔子課堂,這是孔子學院自大學向中小學延伸的部分,所覆蓋的學生是該所大學的潛在生源。

  “遭受影響的主要是第二種孔子課堂。這部分中小學教師辦理簽證時,一直由孔子學院所在的大學為其提供擔保,因而持有的都是‘教授’身份。”陳東解釋道。

  5月17日,當美國國務院明確表示上述操作違規並發出“逐師令”後,在不少孔子學院,美方院長甚至比中方院長更著急,忙著找校長、議員“抗議”。

  “對於中方而言,這只意味著少派幾位老師,而美方卻承受著學生、家長批評的壓力。”一位知情人士分析道。

  “我們應將J1簽證視作一項重要工具,吸納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新用途,不能因為1962年對之所作的嚴格規定而限制它的發展。”據時代周報了解,5月24日,美國一家知名基金會總裁曾直接給簽署5月17日文件的美國國務院助理副國務卿RobinLerner寫信,認為這份指令會對中美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5月25日,美國國務院迅速發布一份修訂公告,承認8天前的原指令“草率而不完整”,並澄清,由大學擔保、在中小學任教的訪問學者無需在6月30日前離境,但所在大學應於6月8日之前報告國務院;同時,孔子學院符合聯邦法規,不需要認證。

  “目前,美方堅持一點,中小學教師必須持‘教師’身份簽證,所以,他們會幫助現任教師完成身份轉變。”

  儘管如此,陳東依然有些擔心。“按理說,J1教師身份簽證需要申請人提供美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但若沒有,可以獲簽嗎?若是不行,臨時的教師資格證呢?”

  事實上,大多數在美國孔子課堂授課的志願者及漢語老師都沒有所在州政府頒發的正式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獲得這個證件需要申請者在美國大學完成專門的研究生課程。而我們的老師都經過了漢辦的選拔和培訓,如果還要參加美國當地的學習,這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會耽誤時間。”陳東解釋道。

  劉慶也沒有資格證,故而只能任“助教”,但由於人手少,她還是得承擔教學任務,只不過每次她上課,都會有一位持正式資格證的老師陪著,整個過程由兩人共同完成。此外,任期較長的志願者以及漢語教師還可以取得臨時的教師資格證。

  但是,一個持有臨時資格證或者沒有資格證的中方老師能否獲得教師身份的J1簽證?陳東並不確定,“應該可以,可能麻煩會多一些,因為,涉及的部門較多,包括州教育廳,還有大學理事會。”

  “其實,25日的公告上還羅列了其他方法,如果此路不通,我們會根據建議另尋他路。”5月17日以來的十多天,陳東為簽證一事“馬不停蹄”。“我相信總能找到解決辦法,但願不會影響下學期的正常教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